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這個「善哉!善哉!」,要理解佛的良苦用心。世間法也是一樣,往往自己一片好心想要幫助別人,那如果從自己口裡講出來,總難免要有點口舌。那麼透過別人一講呢,恰到好處!所以佛贊「善哉!善哉!」。佛自己講出來,還沒有舍利弗講出來更加令人信服,是這個意思。
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於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蔽,永盡無餘:佛先介紹自己於兩種生死、四十二分無明微細煩惱已全部斷盡;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這是「以法合喻」,佛介紹他的智慧道力。法力是法,以此法合比喻,來印證舍利弗講得是對的,表舍利弗知道佛的良苦用心。
所以這裡的「於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蔽,永盡無餘」,就是合上面的「其年衰邁」,叫作「斷德」;斷德就是斷除了兩種生死、斷除了無明煩惱,也叫「涅盤之德」。「無量知見」是佛的「智德」。「智德」叫「菩提果」,「斷德」叫「涅盤果」;「智德」也可說為佛的「報身功德」;「斷德」就是「解脫功德」。「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這是說佛的智慧「報身功德」。
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以上講智慧知見是總講,是講真實的智慧,也叫「實智」;這裡是講方便智慧。方便智慧由真實智慧起用,真實智慧由方便智慧顯現,二者是一是二,非一非二。一個事情從兩個方面來開示說明。
大慈大悲,常無懈惓:這是佛度化眾生的恩德,與上面的「幰蓋」、「寶蓋」相對應;這裡是「智慧力」、「具足方便」等等,與上面的「諸多僕從」、「欄楯」、「丹枕」等等,相對應。
恆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這與上面的老長者站在門口來勸兒子相對應。「三界朽故火宅」與上面那個「其家舍宅」破破爛爛相對應。
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痴闇蔽、三毒之火:佛出世就是為了成就有緣眾生。所以「為度眾生,生老病死」,上面不是「十、二十、三十」嗎?是與三乘修行人相對應。「生老病死」往下等等,就是上面的「欻然火起」呀——那個房子燒得噼裡啪啦呀,相對應。
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與上面的「唯有一門」相對應,就是《楞嚴經》所講「歸元性無二」——只有《法華經》《楞嚴經》這個「如來藏」心地法門才能成就眾生。
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
這裡講三界六道眾生種種輪迴之苦。小乘人修行以苦求苦,外道修行更是受無益之苦。修行的也在受苦,不修行的也在受苦,這段經文一目瞭然。
「愛別離苦」:指一家親人或者相處很好的朋友,誰都不希望分別。有執著就會有痛苦,有智慧的人就此要看破放下。當年淨飯王不準悉達多太子出家。悉達多就向父王提出:如能滿足他的四個要求,他就不出家——一是沒有衰老的現象,二是沒有疾病的痛苦,三是沒有死亡的恐怖,四是所有的東西不損不滅。當然,不僅是淨飯王,誰也不能滿足這些要求。
「怨憎會苦」:誰都不願意跟自己討厭、怨恨的人在一起,見到就生煩惱。可是,「不是冤家不聚頭」。當然呢,眾生是無量苦啊!
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跟前面的那些兒子一樣,沉迷在外面起了火的房子裡玩樂,什麼是火,什麼是危險都不懂。現實中不乏這些麻木之人啊!他不知道死到臨頭,不知道轉眼之間就是千萬億年的地獄之苦、餓鬼之苦、畜生之苦。跑不了啊!想到這些眾生啊,我們一是可憐他們,同時感慨我們終於遇到了救命的法寶。要珍惜這個大法呀!
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注意,「三界火宅」包括天界。欲界還有六層天,更不用說有色界十八層天、無色界四層天,統統都是火宅。你還以為在天堂裡怎麼快樂啊?一天到晚兩條腿繃得緊緊的,不敢越雷池半步。有智慧的人情願在三惡道裡受苦,要聞到正法,也不願意在天堂裡享樂而不聞正法,那是享痴福,何況那種痴福本身就是苦,有什麼福啊?並不是演電影那樣,天人一天到晚載歌載舞。天人的禪定就是「壞苦」。他那種快樂本身就是苦,更不知道樂過去以後是更大的苦。
舍利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