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成菩薩。那麼過去世造的種種業,可以成為你與廣大眾生結緣、幫助他們、教化他們這種媒介。所以佛要來教化我們,就是因為生生世世跟我們結下了善緣惡緣和佛緣等種種緣分,緣分在這裡呀!所以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要抓住當下,行正業、行佛業、行菩薩業。佛法講三世因果報應,我們今生都是來酬業的。許多人把今生今世能發多少財、做多大官,看成是今生今世的勞動成果,這是迷惑顛倒。我們今生今世做的一切,在來世才能回報,因果通三世。
有人講:「我哪有時間來學佛啊?我要掙錢,我要養家餬口啊!」你錯了,你今生今世的福報前生前世早已定下。你要想既解決今生今世,又解決來生來世,你發大心修行正法。你的財產是前世佈施供養的回報;你的健康和長壽是你前世不殺生、放生的回報;你聰明智慧能夠管理國家、管理企業,是你前世聽經聞法的回報;那麼我們種種生老病苦,是前世殺生啊、偷盜啊,做種種有損於社會公德、人倫道德之事的回報。苦與樂這兩種果報交織在一起,都與我們的修行密不可分。
發大心修行之人,不僅修來世,而且可以改變今生,用變數來改變定數。比如決定你今生今世當個什麼縣長,決定你今生今世能過七十歲,財產是一百萬。如果你不學佛法,你怎麼樣都改變不了這個定數;那麼你透過發大心,可以把今生今世的這個福報改得更大,增加壽命、減少疾病、增加財產,這是肯定的。再比如說你今生今世可能要被汽車撞死,你發了大心以後給你一條命,斷你一條腿可能就了事了;你如果功德很大很大,可能做一個噩夢,被汽車撞一下,你就報掉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要好好發大心修行,都有諸佛菩薩護法神明在冥中來加持來管理。
所以,「山川、溪谷、土地」來比喻我們的「五蘊」之身。它被一切的煩惱習氣所依靠,所以就造成我們生生世世輪迴受報;而它的智慧功德,我們連億萬分之一都沒有用起來。《楞嚴經》第九卷講到,我們到一定的境界時,眼耳鼻、指甲、汗毛孔、皮肉筋骨、心肝脾胃,都有主人出來講話開會。你只要會用心來控制色身,它就能夠騰雲駕霧,可以千變萬化,這都是我們的本能啊!可是我們現在就是可憐地執著一點名聞利養。
所生卉木叢林:「卉」指華草的總稱,「木」是樹木的總稱,「叢」就是草叢,「林」就是樹林。及諸藥草:比喻種種的有情眾生。在後面講的大樹、中樹、小樹,是指菩薩等級;這裡是佛面對十法界有情無情一切眾生同時說法。種類若干,名色各異:就是森羅永珍,千變萬化。「名色」:「名」就是假名,「色」就是實法。假名固然是各異,實體是不是也各異呀?雖然都是色聲香味觸法,但是各人配比的比例不一樣吶。
「名色各異」,為什麼會「異」呀?就是由我們各人你腦袋怎麼想、嘴巴怎麼講、手腳怎麼做來決定你配比的比例、成分不一樣;那麼配比的比例成分不一樣,就決定我們受不一樣的果報。所以要明白我們現在修行就是在決定我們未來:是做富人,還是做窮人、賤人,還是做二十八層還是十八層天人,還是做一個流浪狗,還是做一個寵物狗,還是成什麼樣的菩薩,就是靠我們現在給自己配比材料。大家明白嗎?所以「命自我立」啊!我們要懂得抓住當下。同樣是人,我們這裡面的「色受想行識」的配備的比例不一樣的。所以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呀,我們要抓住當下呀!這是不是跟師父講的《過五關度六將證菩提》第二關對起頭來了?「名色各異」,實際上就是講「非同非異」。
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佛前面列舉了這麼多萬法,是一種前提。有一片大雨,看各自怎樣面對這個大雨。「密雲」:「密」是表佛之智慧無窮無量,不可思議,用凡夫心難以洞察。實際上就是真心本來面目擁有無量的智慧,而眾生卻在迷惑顛倒之中。「非密而密,非深而深」,深淺都是我們自己。「雲」表慈悲心——諸佛出世就是為了教化眾生。諸佛出世是我們自己的本體要來救護我們自己。「彌布」:「彌」是瀰漫之義——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量周沙界,豎窮三世,無時無處無事不是我們自己的真心體現。可是我們卻不覺知。看到一個爛泥巴不喜歡,看到個石頭覺得討厭,其實都是我們自己;乃至同修之間為一點點事情都能鬧得不可開交。「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這裡的「三千大千世界」是娑婆世界,以此比喻盡虛空遍法界。「一時等澍」:它是平等地來供養山河大地;「澍(shu)」同注,灌注之義。
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澤」是雨露;「普」就是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