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方便品第二(4 / 7)

為夢是假的啊!如果我們做一個好夢,總是在天堂裡騰雲駕霧,最好這個夢永遠不要醒。你是不是大自在啊?夢也是真的。沒有哪一法不是當人當下這一念。如果一個人一直都做好夢的話,他往生的時候不會落三惡道。甚至不會在人道,就在天道。為什麼?「八識田中強者牽」,他老是在天上騰雲駕霧,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氣。這種習氣在整個這個阿賴耶識裡佔有主導地位。一個人如果在平時總是行善積德,總是想好事,它做夢都會相應。醒中、夢中都是在自在快樂的境界的人,他死了以後一定是自在快樂的境界;如果在白天老是想勾心鬥角、做傷天害理的事,始終提心吊膽,做夢的時候也是心驚肉跳。所以惡習難改,善習難改,佛習、菩薩習是不是更難改啊?那是「金剛習」。

命自我立,上天堂下地獄全在我們怎樣把持好這一念心。心把持好了,口業、身業自然而然隨之而好。言為心聲,行為心使。《楞嚴經》講「修心」,心修好以後,那個修行才是真修行。

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這是佛的良苦用心啊!他日思夜想,就是要把這個法告訴大家。只有佛與佛才能「究盡諸法實相」,話中有話啊!這是使大眾生起一種好奇心。

諸法實相:就是「諸法如是、諸法阿彌陀」。「實」就是「如」,「相」就是「是」;「實」就是「阿」,「相」就是「彌陀」。沒有哪一法不是「阿彌陀」,沒有哪一法不是「如是我」。一切的經典你只要把第一句話「如是我聞」搞明白了,你高枕無憂,你成就了。你就說「如是我聞,我現在什麼也不幹」,這是不是《妙法蓮華經》啊?「如是我聞,我現在什麼都幹」,這是不是《妙法蓮華經》?「如是我聞,我只知道吃飯睡覺」,是不是《妙法蓮華經》?統統是啊!如是我不聞,你一天十萬聲佛號都是白念,盤腿一盤幾萬年你都是修臭骨頭,是坐鬼窟窿!這都是祖師大德的教誨啊!

諸佛已「究盡諸法實相」;菩薩來講,可以進入「諸法實相」之門。入了這個門,你永遠不落三惡道,乃至十地等覺。但是要「究盡實相」,你還要修證,要把這個次第搞明白。

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如是相」,「相」即「不空如來藏」。比如我坐在這裡,有皮肉筋骨之相,有紅黃黑白之相,總有個相。

「如是性」,要解釋「性」必須先解釋「體」。按別教而言,「體」是無形無相的真實存在。比如,我在這裡講「一二三四五」,這就是「相」。在我沒有講、沒有想的時候,這個一二三四五在不在?在,就是「體」,它無形無相。那無形無相的「體」變成有形有相的「一二三四五」,就是「如是性」的這個「性」,它起這個妙用。所以這「十個如是」一開始就等於是總講,從根本上講。

為什麼把「相」放在第一呢?這是《法華經》所講,「佛種從緣起」。這個「緣」是有形有相之萬法,不透過「相」,我們在凡夫位不足以見「性」——由「相」而悟到「體」。注意!我們是倒過來走回頭路。本來是由「體」先現出「相」。但是由於眾生迷惑顛倒,所以倒過來從「相」上開始悟到「體」。這個「性」的智慧妙用,是不是緊隨「相」後啊?不隨「相」後,你到不了「體」。所以這「十如是」在開頭這三炮最重要,以此為基礎,對後七個如是作進一步的分別概述。

「如是力」,力,一般是在出現了有形有相的萬法之後,在作為「道種智」、「分別智」的基礎之上來分析。前面的「相、性、體」是從「根本智、真實智」上來分析,這後面來講已經進入了「方便智」來分析。

下面是「如是作」:「作」就是造業。那在我「作」之前,我「能作」的這個東西在不在?在,那就是「力」。比如我現在具備吃飯的力、穿衣的力、走路的力,但是我吃也好,不吃也好,穿也好,不穿也好,這個「力」是不是就存在啊?起心動念產生身口意三業,它現出來就是「作」。

「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沒有「因緣」不能成「果」。「因」和「緣」都是「因」——「因」是「主因」,「緣」是「次因」;或者講「因」和「緣」都是「緣」——「因」是「主緣」,「緣」是「次緣」。一般把過去世之因叫「因」,今生世之因叫「緣」;或者把自己的因叫「因」,把外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