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不知」就是充耳不聞,要學會安定我們這個心。是則名為,菩薩行處:這都是一些基本原則問題。在這種前提之下行一切法,你能得到自在。
一切諸法,空無所有:有形有相最後歸結到「空」。那麼「空」有沒有啊?為什麼沒有?因為它當下就是妙有。它不是「斷滅空」——連「空」都沒有了。「空」——真空當下就是妙有。我們是面對「有」來說「空」,然後對「空」再來說「空」,把「空」都空了,當下不就變成「有」了?
無有常住,亦無起滅:這兩者是不是互遮互顯吶?透過生滅,我們觀照其不變之性。就是「透過起滅之相見常住之性,叫在相見性;透過常住之性見起滅之相,叫在性見相」。是名智者,所親近處:應該常作以上觀照。
顛倒分別,諸法有無,是實非實,是生非生:「顛倒分別」就是「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楞嚴經》說為,心顯現出「業相、轉相、現相」這三細,細相無明又生出「起業相、智相、相續相、名字相、執取相、業系苦相」這六粗,由「三細六粗」而顯現出十法界一切的萬法萬相,叫「顛倒分別,諸法有無」。「諸法有無」就是生住異滅十法界。
「是實非實」:「是實」為「在相見性,隨緣不變」——相由心隨緣變出,相當下還是一念,它仍然「是實」,是真心本性。「非實」為「在性見相,在空見有」——「真空」隨緣顯現出十法界的有形有相的「妙有」。「是實」為「性、如、阿」;「非實」呢,為「相、是、彌陀」;「是實非實」就是「阿彌陀、如是我聞、如來」。「是生非生」:這是再一次幫助我們觀照因緣萬法。今天張家生了一個兒子,他生了沒有?因為他沒有生之前就在,僅僅是借張家因緣來示現一下。我們從無始劫以來從來沒有生過,從來沒有死過,都是無量壽。
在於閒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這是比喻定力。真正認準了萬法都是唯我一念所現,此「法華三昧」,「楞嚴大定」,無論你在醒著、夢中、定中、中陰身期間,你根本都沒有辦法改變的,「須彌山」都不足以比喻你的定力。有些人懷疑:「那些東西那麼傻,怎麼一聽就信了?」我們對他們也感到遺憾:「他們怎麼就不信呢?」所以迷惑顛倒是不是也如「須彌山」呢?但是他到最後要動。而開智慧的人,永遠不會動。
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這是在重複說明破除我執。見道之人的我執已經破除了一半,即使我執現行,他有慚愧心,「戒壞見不壞」。
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處:「不生」為無始;「不出」為「法外無心,心外無法」;「不生」,我們從來沒有生過;「不出」,你往哪裡出啊?孫悟空他本事再大,能不能飛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啊?因為他就是佛手掌心。整個十法界萬法都是「我」,它無窮無盡、無邊無際,你往哪裡出?這是成就我們的大慈悲心。
印廣法師到揚州來,揚州有沒有多一個印廣法師啊?山西有沒有少一個印廣法師啊?任何人到任何地方都是不動而至,叫「不出」。「不動不退」:「不動」,不為生死所動,不為煩惱所動;「不退」,明心見性之人他沒有理由退,他沒有辦法退,他想退都退不了。你退到哪裡?「心外無法」,處處都是你。這就是明心見性的重要性,想不成佛都沒有辦法,因為你已經上了佛船。
「常住一相」:這就是《法華經》所講一念授記。你知道萬法就是「你」一個念。沒有哪一法不是一個念,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沒有哪幾個法不是哪幾個法,凡所有相,皆是實相。「常」為時時、事事、處處,耳聞、目睹、身受,都是一個自己。要常常提起這個念,不能說是在聽經聞法的時候才想起這個念,否則我們在修持中還要走些彎路。
若有比丘,於我滅後,入是行處,及親近處。說斯經時,無有怯弱。
菩薩有時,入於靜室,以正憶念,隨義觀法。從禪定起,為諸國王,
王子臣民,婆羅門等,開化演暢,說斯經典。其心安隱,無有怯弱。
文殊師利,是名菩薩,安住初法,能於後世,說法華經。
你走到哪裡膽子很大,氣勢很壯,絕對不會為歪魔邪道所嚇倒。真理就是真理,有佛的金口玉言,由我們自己的心來認可。這裡的「入於靜室」就是要有思想準備,能以不變而應付萬變。
以上的長行和偈頌是第一個安樂行,叫「身安樂行」。你能如實做到,可避免遇到危險,避免別人算計。因為自古以來弘揚正法,「命若懸絲」,務必小心謹慎,做好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