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勸持品第十三(1 / 5)

勸持品第十三

〈勸持品〉,專門勸導眾生受持《妙法蓮華經》。其實從第十品以後幾乎都是在「勸持」。佛意猶未盡,專門講了《勸持品》。到後面第十四、十五、十六品,哪一品不是在勸持啊?《法華經》非常妙,乃至從〈序品〉〈方便品〉開始,就是在「勸持」,是不是啊?品品叫「勸持」。

那麼這一品主要是透過菩薩來勸持。大概是這樣:一開始是二萬菩薩發願於佛滅後,於濁惡世中弘揚《法華經》;可阿羅漢不爭氣,他們也弘揚《法華經》,但要到他方佛土去,為什麼?他看到佛授記了那麼多菩薩,看到那麼多佛土之殊勝。而娑婆世界眾生太壞、太頑固。他是惹不起,躲得起;所以佛又示意那八萬那由他恆河沙菩薩在定中溝通,由他們再次發起,弘揚《妙法蓮華經》,要到惡土來。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増上慢,貪利供養,増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這是對佛的恭敬,請您老人家寬心,不要焦慮。有我們這些菩薩在,都不是吃乾飯的,我們也要來弘法。那麼這裡為什麼把藥王菩薩放在前面呢?藥王菩薩是弘揚《妙法蓮華經》的典型代表。他燃身供佛就是供《法華經》,燃臂供佛就是供養《法華經》,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弘揚《妙法蓮華經》。所以〈勸持品〉,以藥王菩薩作為當機。

善根轉少,多增上慢:「增上慢」就是貢高我慢,眾生的特點就是自以為是,好佔上風。

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大忍力」,忍之為德,持戒、佈施等所不能比。不管世間法出世間法,沒有一定的忍力,你一事無成。一切萬法都是自己一個念。不見這個道,你修「忍」,不能成就。甚至那種「忍」還會修出自己的仇恨心、報復心。「大忍力」一定是基於明心見性,明白一切萬法跟我到底是什麼關係。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

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増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一個是「異國土」,一個是「他國土」。你看是不是?五百阿羅漢看到人家要弘法,也不好意思了:我們也要弘揚《妙法蓮華經》,但是要在「異國土」。跟菩薩的心態能不能比啊?講老實話。為什麼呢?你不要怪我們,我們惹不起這些東西。這是真話啊!娑婆國土的人就是這些東西啊!你看我們是不是這些東西啊?包括我都是這個東西。娑婆世界的眾生很難教化!這裡也給我們一個啟發:這些阿羅漢這麼小的心量都蒙佛授記,我們這裡有沒有哪個心量比阿羅漢心量再小的?據我所知,大部分都願意再來娑婆弘法啊。他們能授記,是不是我們更加能授記啊?

嗔濁諂曲:「嗔」是嗔恨心;「濁」是這個腦袋一天到晚糊里糊塗的、不清爽;「諂」,當面說人話,背後說鬼話,當面討好賣乖;「曲」就是講話拐彎抹角,心口不一,甚至完全相反,這是眾生的弊病。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

於時,世尊告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段經文人情味很重,是不是?「波闍波提比丘尼」前面已作介紹,不再重複。「憍曇」是她的姓,譯作「泥土」。「波闍波提」譯作「大愛道」,說明這個比丘尼非常慈悲,否則也不會有五百宮女隨她出家。很不可思議。

你看「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一直看,她不用吭聲。你給這個授記也很起勁,也給那個授記也很來勁,就把我冷落在這裡,我看你怎麼打發我?所以佛一看就知道了,馬上把她的心事說出來了:你是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