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回到宮中,就遇到公孫贊在此等候。
“參見陛下。”
“進去說。”
公孫贊跟著走進去,李彥到後面去更衣。
“找朕何事?”
“從常州抄出來的錢,第一批一共700萬兩,已經著手往秦州調運,走水路大概一個月可以抵達。不過有一個問題。”
“什麼問題?”
“這一次調運這批錢的是戶部聯絡的民間商人,是去年幫助朝廷運輸過糧食的。雖說有戶部,以及一些士兵做監督,但臣認為以後這種調運,可能需要專門的人來辦。”
“嗯,你說的有道理。”李彥伸出雙手,宮女們幫他更衣。
公孫贊考慮問題是非常嚴謹的,否則這種人也沒辦法做財務。
“戶部增設一個衙門,以後專門管賦稅、錢糧運輸,軍糧籌集。”李彥腦子裡梳理著一些事,“對了,就叫轉運司。”
“轉運司?”公孫贊沒想到皇帝當場就給戶部增設了一個新衙門。
“朕翻閱過,先帝時代的數次北伐,有很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後勤問題。後勤的運輸自然是依靠兵部,但軍糧籌集、國庫收入的運輸,靠兵部顯然不現實。一直是戶部在做,但戶部權責不明,經常出現相互推諉的情況。”
“陛下說的是。”公孫贊又是一驚。
陛下啊!您真是每一句話都說到臣心坎兒上啊!
“既然權責不明,咱們就得比權責明確。”更衣完後,李彥走到地圖前,“另外,此次蘇常叛亂雖然已經被控制住,但也說明了一個問題。”
公孫贊眨巴眨巴眼睛看著皇帝,問題?什麼問題?
陛下,咱算賬,做排程,都那很不錯,您突然讓咱搞叛亂總結,不是咱不會,而是沒事先做準備。
“地方刺史、太守,權力太大了。”李彥說道,“行政權、財政權,還有一部分兵權,地方輿情主導又是他們親自操辦。”
“陛下聖明!”
“所以朕打算,在各州郡設立轉運司,由州轉運使和郡轉運使領,配一些轉運司的官員。之前各州郡戶曹裡面專門負責籌集和運輸的管理,都調集到轉運司裡來。以後有什麼問題,可以追溯責任,也可以不必再與其他事相沖突。”
李彥說的可以追溯責任,在朝廷對全國的管理裡面是至關重要的一條。
試想想,一個龐大的組織,權責不明,會發生什麼?
或者追責機制失效,又會發生什麼?
一旦出現問題,無法追溯到真正的責任人,真正掌握權力的人,在做決策的時候就會肆意妄為。
因為做出的決策,根本不需要為此承擔後果!
大夏的官僚體制和唐初到唐中期很像,三省六部。
甚至取士也很像,地方郡望推薦,考試錄取的極少。
像楊寧那種,不僅讀書是學霸,做人也非常會看臉色,才能用盡全力爬到一個小小的監察御史。
如果不是李彥要清洗魏銘,楊寧一輩子都不可能做到督察院一把手。
唐初和唐中期的體制是什麼樣的呢?
已經從秦漢的扁平化往垂直化演變。
京師有三省六部,地方有與六部對應的六曹。
地方六曹由刺史或縣令管理,各司其職。
李彥在這裡想分出一個轉運使放置在地方,其實是將地方六曹的戶曹中專門管理籌集、調運的,剝離出來了,並提高了地位。
以前地方在安排籌集和調運物資的時候,安排戶曹的官吏,可這些戶曹官吏手中不僅僅有籌集物資和調運的任務,還有管理田地、統計人丁、平衡地方物價等諸多工。
但籌集和調運物資,大多數時候是臨時的,就很容易與日常工作衝突。
基層是不會主觀意識到哪些是緊急重要且馬上要做的事情的。
所以,細分管理就有了必要性。
細分化管理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權責清晰,只要上面願意查,很容易查出來。
作為戶部尚書,在浩瀚繁瑣的事務中事無鉅細地安排,公孫贊太清楚權責分明的重要性了。
這是從吏治的角度來分析的。
公孫贊知道,皇帝陛下剛才說的刺史權力過大,才是切割出轉運使的第一目的。
轉運使的責任既然是籌集物資,調運賦稅,在這個過程中,肯定就是對賦稅負責的。
顧名思義,轉運使掌管一州之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