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究。若不追究,這類事就會越來越多。象八王議政這些事,皇上不妨再看看。是真的想恢復祖制,還是另有圖謀。君子小人沒有跳不過去的鴻溝。有些人根底好,但染了惡習就是小人。有些人原先好,後來會變成小人。也有的——當然很少——比如前朝名臣郭繡,先是貪官,後來一翻所為,成了掙掙君子。這個是沒有什麼一定之規的。所以臣說,治亂之道在哪裡?就在皇上心中!您自己立心光明正大,這一條站穩了,進君子退小人就是自然之理。刻意地追求君子,尋查小人,反而是下乘之道了。”
乾隆臉一紅,想到了棠兒:確實是人家丈夫在外立功,自己在後頭……想著不禁一嘆,卻轉了話題,問道:“你是康熙五十二年的進士吧?”
“是。”
“今年五十六歲?”
孫嘉淦瞟了乾隆一眼,不知他為什麼突然問起這些個,忙一欠身答道:“臣徒長馬齒五十又八。”
“你說的虛歲。”乾隆笑道:“除了尹繼善,就你這一層兒的大員,你還算年輕的。前段的病到底是什麼情形,怎麼有人傳言,連你夫人都說你是因憂鬱成疾的呢?”孫嘉淦笑道:“臣也不算年輕了,近年來胃氣不好,不思飲食,今年越發不好。一半兒多都躺在床上。嚇出病來的話是我夫人自己揣度出來的,外頭謠言太多了,臣心裡煩悶,鬱鬱寡歡也是真的。今兒來見主子,也想請恩准回籍休養。臣身子骨也真是頂不下來了。”乾隆笑著追問:“真的不為那些謠言?你就一點也不憂讒畏譏?”
孫嘉淦低著頭想了想,說道:“聖上這話,臣也仔細想過。臣之成名,在於臣當年犯顏直諫,臣之敗名,恐怕也要敗在這‘好名’二字上。平心而論,說到才,臣和史貽直相似,並不出奇,都有點盛名難副。如今主明臣良,眼見世事昌明,臣有全名全身而退的心。要從這一條說,憂讒畏譏的心是有的。”
“你不能退。預備著有生之年在朕跟前侍候吧!”乾隆笑道:“朕想來想去,你還是去當都御史,所以問你年歲。這個官要不作事,幾個月寫一封應景兒的摺子,閒散得很;要作事,一年到頭有忙不完的事。朕就要你去作御史。身子骨頂得,就多作些;頂不住,你就坐鎮都察院給朕壓壓邪也是好的。現在朝內有一股邪氣,查之無影,察之無蹤,專門誹謗聖祖、世宗和朕躬,這個假奏摺你是見到了的。朕若不是襟懷磊落,無纖毫心障,焉肯把這些烏七八糟的東西原文發給六部?誣衊朕躬,朕也還能嚥了,現今有些事,涉及聖祖、先帝,朕若撂開手,也難慰聖祖、世宗在天之靈。在朕即為不孝之君。所以,這份偽折的事,朕已經發給劉統勳追查去了。找出主謀人,朕治他亂國之罪!”孫嘉淦道:“皇上這是正大之心、金石之言。這類事,即使是誹謗當今,也是不能容的。臣是當了一輩子御史的人,如今當都御史原無不可。但臣請允許御史風聞奏事。不如此,不能有所振作。”
風聞奏事是康熙晚年廢止了的一項奏事制度。當時因皇子爭奪儲位各立門戶,御史們仗了“風聞”奏事無罪,將道聽途說、各為其主互相攻汗的事,也一齊奏來,把朝廷的言政攪得烏煙瘴氣。康熙震怒之下,下詔“不許將傳聞之事貿然上奏。凡舉發不實者,得反坐”。既然奏報不實要反坐,御史們便一齊鉗口不言,弄得死氣沉沉。乾隆聽了沉默移時,說道:“這是件大事,朕和上書房、軍機處商量一下再下詔。風聞奏事有他好的一面,可以鼓勵言官大膽說話,但有的人藉機興風作浪,唯恐朝局不亂,甚或將惡名加於君父之身,自己沽名釣譽,朕也十分討厭。可否折中一下,凡言事有實有據,激烈上陳者無罪,而且要記檔考績。凡敷衍塞責或捕風捉影全無根據者,雖不反坐,但也要有所懲處。這些細事,你弄個條陳進來參酌著辦。”孫嘉淦見乾隆起身,便忙也起身要辭。乾隆將手虛按一下,說道:“今年南閒學政,要點你和尹繼善留心選幾個好的來殿試。兵部侍郎舒赫德上了個條陳,請廢時文,這件事也要議,回頭將他的原折發給你看。”
“廢時文聖祖爺時曾有過詔諭。”孫嘉淦正容答道:“取士之道三代以上出於學,漢以後出於郡縣吏,魏晉以來出於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於科舉。以時文取士,已經四百年,人人知道這東西浮華無用,既不能明道也不能適性,腐爛抄襲,名實皆空。但不能廢除,只因誰也想不出比這個更好的取士辦法。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臣主持山東鄉試時,以《時雞》為題。有個秀才就寫‘此黑雞耶,白雞耶,抑不黑不白之雞耶?’臣看了大笑,批了個‘蘆花雞’。再往下看,又是自設一問‘此公雞耶,母雞耶,抑不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