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之心、無慾之心精進地修行,這就是“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人、土、財、用這四個方面非常像佛道修行中經常說的四種資糧——財、法、侶、地。財,指的是修行的基本物質條件,同時也是指修行者的根器和信心等;法,就相當於這裡說的用,法有理法、教法、方便法等等。這個法還代表著智慧的妙用、方便。什麼是方便?道,本不可言說,最究竟的真理是離於語言、離於概念、離於一切相的。為了使不明白真理的人能夠有所了悟,就需要採取一些引導的方法,這些引導的方法僅僅是一種教化的工具,所以稱為方便法。嚴格說來,所有一切以語言表達的法皆是方便法。侶,對應著這裡的“人”——“有德此有人”。最重要的“人”、最重要的“侶”是善知識,即引導我們修行不斷昇華自己生命的老師,在佛教中也被稱為善知識或上師。除了老師、上師、善知識,“侶”同時還指同修道友以及與你有緣的所有一切善緣之人,比如能夠護持你,對你的修行有幫助的人都是“侶”。“有人此有土”,土,就對應著財法侶地的地。地,最直觀的就是修行的道場。對於觀心修行者而言,所處的任何地方都是道場,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皆是道場。地,還代表不同的次第以及不同的境界。比如說在佛教中就有一地菩薩、二地菩薩一直到十地菩薩等,代表著大乘菩薩修行的不同境界。地,還有一個含義就是功德。比如在佛教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地方叫極樂淨土。極樂淨土既是一個道場,也是一種境界,同時也是一種功德。此淨土是由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功德所成就。當我們迴歸到自性本心之中,自性本心就是無生無滅的極樂淨土。地,從功德再進一步引申到我們所處的世界和生活,那麼它還可以指我們所要完成的事業,也就是自覺覺他無私利眾的事業,對於大學之道來說就是親民的修行。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財、法、侶、地這四個方面都已經包括在內了,而有德才有後面的一切。就是說所有的財法侶地,或者說人土財用,均為自性本心性德光明所統攝,全部涵容在自性本心性德光明之中。所以接下來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自性本心的性德為本,財法侶地皆是末,所有的末皆從本而生,從自性本心的性德所化生。
“外本內末,爭民施奪”,如果顛倒了本末,將外在的財法侶地當做了根本,卻把自性本心的明德當成了細枝末節,那麼就掉進了迷妄的陷阱,然後就會“爭民施奪”。民,即妄想心、分別心、執著心、意識心,這些心皆是迷妄之心,丟失了本心就會陷入迷妄,就會胡作非為,就會隨著各種慾望習氣而放縱,生命就無法得到安寧。
“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將身心的注意力集中於外部世界的世俗事物上,放縱於物欲之中,我們生命中真正的“財”——精氣神就會耗散。“財聚則民散”,其實聚的是假財,不管你聚集了多少外在物質的東西,它終究是無常的,終究會散滅,緣聚而來,必定緣散而去。在道家修行中特別注重精氣神的修行,稱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等等。精氣神也被稱為道家修行的三寶,佛法僧是佛家的三寶,精氣神是道家的三寶。這三寶與外在的事物有一種關係,就是你追求外在的事物,那麼精氣神三寶就會耗散。而精氣神三寶才是真正的財,聚集了假財,真財就散掉了。“財散則民聚”,放下對外物的追逐,放下對物慾的追求,將心收回到自己的內在,精氣神自然就會向內聚斂,這時我們的精氣神就可以得到保養,得到凝聚,得到昇華。精氣神的修煉就是不斷地深入內在,“致虛極,守靜篤”,不斷地返本歸根,“復歸於樸”。所以不管是儒家、佛家,還是道家,雖然其理論體系不同,彼此所說的語言概念不同,各種修行的方法也有很多不同,但是放下對外物的追逐,放下對慾望的追逐,將心收回自己的內在,去覺悟自己生命的真相,去修煉、昇華自己的身心,在這一點上儒釋道三家其實都是一樣的。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悖,就是指背離了自性本心,背離了大道。當身口意的言行背離了自性本心的時候,那麼就無法契入自性本心,就無法顯明自性本心,就不可能與自性本心的智慧相應。
“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如果背離了自性本心,背離了大道,去追求各種外在的物慾的東西,即使你能夠得到一些所謂的成功,即使暫時得到了一些慾望的滿足,但你終究會失去這所有的一切,這些東西註定是無常的,所以說它終究會因緣而來,因緣而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