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無常的東西中去追求,最終必定是一無所得。而更為可惜的是,你的心靈本來是自由的、自在的、快樂的,但因為沉溺於物慾,被物慾所迷,本自自由的心就掉進了慾望的牢籠,我們的心靈就被慾望、迷惑、執著的枷鎖牢牢的桎梏著,從此不得自由。不僅如此,當我們的生命發生關鍵性轉變的時候——當我們這一生的生命結束,另一個新的生命階段開始的時候,如果我們的心仍然被各種習氣慾望牢牢地束縛,而看不透這一切皆為虛幻的話,那麼在生死的關頭我們的心就沒有超越的力量,就沒有出離的力量,就沒有解脫的力量。沒有這些力量的結果就是我們的生命再一次地成了慾望的奴隸,成了習氣的囚徒,然後被這些慾望習氣捆綁著被迫進行生命的輪迴,在生生死死中流浪沉浮,得不到自由和解脫。這才是追求物慾不知覺醒的最大惡果。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所有的一切,包括所有的物慾,所有的物質世界,其本身並沒有所謂的善和惡,也並不是它們真的具有囚禁心靈的能力,其實沒有。所有的不自由,所有的束縛,所有的這些牢籠,都是由於我們的心沉溺於物慾而導致的,是由於我們的分別、執著、妄想、攀緣、貪愛、貪戀、沉迷,不知道出離而產生的。所以這不是外部世界的問題,而是我們的選擇出了問題,而是我們的認知出了問題。因為不明白物慾的虛幻而去追求物慾,最終迷失在了這種由虛幻的物慾所編織成的牢籠裡。不是別人困住了我們,是我們自己困住了自己。那麼什麼是修行之道呢?修行之道就是看透所有這一切物慾的虛幻,發現我們心靈的高貴,發現我們心靈中的光明,發現我們生命本性中本自具足的智慧!這種光明和智慧是超越一切的,它具足一切可能性,具足一切光明性德,具足自由飛翔的羽翼!它本自超越一切痛苦和煩惱,本自離於一切虛妄的幻相,它本自自由,本自解脫,本自超越生死,本自安樂永恆!
對於這樣一個真相,雖然它一直就在那裡,從來就沒有改變過,但是我們還需要去認識它,更需要去體證它。對於《大學》的修行而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透過修行使本心本具的智慧光明顯發出來。當自性本心本有的光明智慧顯發出來了之後,生命中所有的一切情境就成了修行的道場。這時所有的一切就像雪漠老師說的,“世界是調心的道具”,所有事情的發生,包括所有的物慾,所有的慾望,所有的人、事、物,就成了一個考驗的對境,都成了煉心的道場。紅塵世間不僅是調心的道具,不僅是煉心的道場,同時還是自覺覺他利眾修行的道場。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昇華了自己,也自然隨緣地利益了與我們有緣的生命,然後幫助與我們有緣的生命一起覺醒,一起脫離由各種幻境所構成的虛幻的苦海。當我們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待《大學》的時候,其中的道理就非常地清楚、明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安住於真心,安住於自心光明的性德,所謂性德就是本有的,本有的智慧、本有的光明、本有的自由、本有的自在,體現在我們的生命中,即是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有了自性本心的性德光明作為我們生命的主宰,那麼剩下的一切就都成了修行的道場、調心的道具,對於這些道具即拿即用,即用即放,了無掛礙,落落清淨。所以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如果顛倒了根本,我們的生命就會陷入迷妄之中,而不是覺醒的生命。“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我們要知道什麼是真財,什麼是假財,要放下那些假財——功名利祿、愛恨情仇,要守住真財——自性本心以及精氣神,守本真心,然後不斷的去昇華它,去凝練它,讓我們的生命不斷地昇華到更博大、慈悲、智慧、光明的境界。“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既然已經明白了這樣的道理,已經明白了自性本心才是我們生命中真正的主人,而其他所有的一切皆是幻境,那麼這時的修行核心,就是在所有的生命時空中,唯一要做的就是始終安住於自性本心,在任何情境中守住本心的智慧和清明,不被外境所迷,不再執幻為實,不再去追逐慾望,始終合於本心,始終合於大道。當我們這樣不斷地訓練自己,讓自己安住在本心之中,然後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與我們有緣的生命走向覺醒,就是在踐行大學之道,在踐行明明德之道,在踐行親民之道,在踐行自覺覺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