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法則(十一)第4小節(1 / 3)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4

對於智者的“通達之道”,前面分別闡述了佛陀和莊子的“通達之道”,他們分別代表了佛家和道家超越智慧的視角。接下來說說以陽明心學為代表的儒家超越智慧的視角。

通常,我們習慣於將儒家歸於“世間法”,而將佛家和道家歸於“出世間法”。出,即是超越的意思。言下之意,似乎儒家沒有究竟超越的智慧。依一般學者們常用的視角而言,的確如此。但在某些獨特的視角下,對於這個判斷或許可以商榷,下面試分析之。

筆者從陽明先生心學經典語錄中選取了幾段內容,並歸納成了三段話,以作為陽明心學心要之代表——

1.心即理也: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2.知行合一,致良知: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3.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在筆者看來,陽明心學核心精要的邏輯結構可以表述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此心光明

陽明先生一生的教導與著述皆是對此邏輯結構的闡發。

先說第一個內容:心即理。

“心即理”是一種典型的東方心性智慧視角下的世界觀: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在這裡,“心”是一切萬有的本體,萬事萬物皆是本體之用。“理”,既有客觀之理,也有主觀之理,亦有理學家所言之天理。

自孔子開創儒家以來,不管其思想如何發展變化,其“仁”之聖心道脈皆無改也。所以,“理”即“仁之道”“仁之理”,合於“仁之道”“仁之理”,即為“天理”。

對於儒家修行而言,“心即理”,即是說以心性智慧訓練為根本,將萬事萬物都納入到心性智慧訓練中,以此來“去人慾,存天理”,復歸於“仁”。

從世界觀的角度而言,世界乃是映現在心中的世界。對於人的生命而言,並不存在一個完全獨立於人的生命感知之外的“他世界”。或者說,即使存在這樣的“他世界”,也可存而不論。既然這個所謂的“他世界”與人類的生命沒有任何關係,那麼也就沒有必要去討論它。

儒家所關心的,是與人類生命有著密切關係的“自他一體”的世界。這個世界對人類生命的所有影響,皆離不開心的作用。從人類本身出發,人類感知到的所有一切世界、天地宇宙、萬事萬物,皆存在於人類的認識之中。換句話說,就是皆存在於人們的心中。離開了心的認識作用,就無所謂世界。這與我們通常所熟悉的世界觀——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不依賴於人類意識作用的客觀存在——截然相反。這種世界觀我們可以用“物即理”來代表。

那麼,對於“物即理”和“心即理”,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呢?筆者在此引入視角學範疇“心-視角-視界-世界”作為參照系,情況即可一目瞭然。

“物即理”,其所言之“物”,對應的是此參照系中的“視界-世界”,而“心即理”中,所言之“心”,則對應的是此參照系中的“心-視角”。“物即理”,關注的重點主要在於“視界-世界”,而較少關注“心-視角”。“心即理”,關注的重點主要在於“心-視角”,而較少關注“視界-世界”。但其實,“心-視角-視界-世界”是統一的整體,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全息含攝”的關係。

什麼是全息含攝?就是說,任何其中一種範疇,都內在地涵括了其他三種範疇。當我們明白了這一點之後,再來看“物即理”和“心即理”,就會發現它們之間並沒有矛盾,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本自一體,相輔相成。所以,它們之間的不同僅僅是視角的不同而已。

當今世界,“物即理”仍然佔據著主流話語權,這主要源自於西方文化的影響。科學、民主、自由等西方文化倡導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目前仍牢牢地把握著整個世界的話語權。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全球化帶來的巨大沖擊,已經使西方文化為代表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面臨著巨大的瓶頸、危機和挑戰。整個世界都在重新轉向東方,向著東方文明去探尋解決人類發展問題的智慧之道。在此背景下,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學習、借鑑將會越來越頻繁。

以“物即理”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世界觀,與“心即理”為代表的東方文化世界觀,如何才能相互理解、相互接納呢?從視角的角度所進行的一系列解析,就是促進這兩種文化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一種嘗試。“物即理”是一種視角,“心即理”也是一種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