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法則(十一)第3小節(1 / 2)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3

現在來說說莊子。

當我們說到道家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常常是老子,然後就是莊子。關於老子,在視角法則(十)的解析中對“為道”三個階段的闡述,即是以老子《道德經》思想為基礎的。下面說說道家的另一個代表人物——莊子。

首先說明一點,如果對中國古代“視角學大師”進行排名的話,在筆者心中,莊子的地位無人可比,當仁不讓排名第一。可以這樣說,要學習東方視角學智慧,《金剛經》《道德經》《莊子》都是最好的教材,其中《莊子》最有代表性。

在《莊子》中,能夠體現視角智慧的句子隨處可見,姑且摘錄幾句供大家欣賞。

1)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

2)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送賷。吾葬具豈不備邪?《莊子·列禦寇》

3)髑髏曰:“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莊子·至樂》

4)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莊子·秋水》

5)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莊子·逍遙遊》

6)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莊子·逍遙遊》

7)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莊子·齊物論》

8)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

9)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莊子·齊物論》

10)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莊子·德充符》

《莊子》為何能夠逾千載而光芒不減?以其視角之超邁、超越、超絕也!其中最能體現其超越精神與超越智慧的篇章,為歷來皆推崇之《齊物論》《逍遙遊》等篇。

這些篇章的確光輝璀璨,亙絕千古,不過筆者打算從另一些人們較少論及的文字中選取兩段,來解析莊子其獨特的“通達之道”——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莊子·內篇·應帝王》

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莊子·外篇·天道》

這兩段內容,一段選自外篇,一段選自內篇。關於內篇與外篇的關係,唐代學者成玄英在《莊子註疏·序》中寫道:“內則談於理本,外則語其事蹟。事雖彰著,非理不通;理既幽微,非事莫顯。”剛好這兩段內容都是談“心鏡”或“鏡心”的,一為理,一為事,理事合一,圓融無礙。

先說理。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何為至人?至人,是指智慧達到了至高無上境界之人。以視角學語言來說,就是其視角已經實現了終極超越,達到了無限自由的人。這樣的人是怎樣的呢?至人之用心若鏡,其“心-視角”就像一面明鏡一樣,不將不迎,不念過去,不慕未來,應而不藏,應則當下即應,藏則不留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因此能夠明察永珍而不被其染,明照萬物而不被其傷。何為物?所有一切世界以及世界中的所有一切人事物,皆為物也。物者,萬物也,物象也,事相也。

用視角學語言來表述,心即是“心-視角”,物即是“視界-世界”。用心若鏡,即是如鏡之視角。若、如,皆比喻意,不可執實。心,本無形體,本無實質。視角亦如是。用心若鏡,用,即是妙用,此用為超越智慧之用,為超越視角之用。此超越智慧之視角,若鏡之明照之性,只是明察、明覺、明照,而卓然獨立,了無掛礙。

將心以“心-視角”來代替,將物以“視界-世界”代替,來看看如何處理它們之間的關係。

先說普羅大眾的通常情況。一般而言,甚少有人去關注“心-視角”,而是六根齊發,齊齊灌注於“視界-世界”,深陷於世界的羅網之中。世界是無限的,是沒有邊際的,是沒有盡頭的,領域、廣度、深度、維度皆無限。所以,如果你想要遍嘗世界之味,窮盡世界之“極”,是永遠沒有盡頭的。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會深陷於世界的羅網而迷途不知返的原因所在。

莊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看清了這一點: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養生主》)世界無盡,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