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法則(十一)第2小節(1 / 2)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2

一切皆是視角,而視角是無限的,領域無限,角度無限,廣度無限,深度無限,維度無限。

每一個獨特的視角都對應一個獨特的世界,視角無限,世界無限。

所以,如果一個人希望看遍所有世界獨特的風景,是無法實現的。

但智者卻有其“通達之道”,那麼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們先以佛陀為例來進行解析。

佛陀,被稱為“遍知者”,即遍知所有一切世界中所有一切的人、事、物。對於佛陀的遍知,其遍知的內容是什麼?他又是如何遍知的呢?對於這個秘密,佛陀在《金剛經》中進行了詳細的開示。對於佛陀開示的核心精神,如果用視角學語言來表達的話,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視角法則的第一法則:一切皆是視角。一切皆是視角,意味著所有的世界皆是視角的投射。有什麼樣的視角,就有什麼樣的“視界-世界”。視角不同,“視界-世界”就不同。如果用《金剛經》中的句子來表達,即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呢?因為所有的相,皆是世界之相。而世界是沒有固定不變的相的。

視角不同,看到的相就不同。不僅如此,當我們用佛陀開示的智慧視角——緣起性空的視角,去觀照世界的時候,就會發現,世界是在因緣中不斷變化的,根本找不到固定不變的實質。

所有的相都是變化相,因其沒有不變的實質,所以稱其為“虛妄”。佛陀所說的相,涵括了所有一切現象,沒有例外,連佛陀自己也包括在內。佛陀在《金剛經》中開示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陀”這個稱呼的本意是覺者,其核心所指即是“空性智慧”,也稱為“般若智慧”。而所謂空性智慧,就是緣起性空的智慧。以視角學語言來說,“佛陀”這個稱呼的核心所指即是緣起性空的智慧視角以及觀照著緣起性空智慧視角的超越視角。

學佛,學的就是這種智慧的、超越的視角,聽聞、學習、實踐、訓練、契入、安住、應用,最後達到與這種智慧的、超越的視角完全合一的境界,不僅自己使用,還可以教給他人,這就是最好的學佛了。

正因如此,所以不能把佛陀的身體、語言、行為等外相當成真佛,真佛是佛陀的智慧和智慧的心,在經中被稱為“如來”。見如來,是指領悟佛陀所開示的智慧,並在自己的心中見到如來。以視角學的語言來說,就是將自己的視角轉變為空性智慧的視角,並體悟到自己的本心本自超越於一切世界,究竟自由,究竟解脫,究竟自在,究竟圓滿——它是我們生命中本有的如來。

在這種體悟中,我們還會發現,自己生命之中的超越之心與空性智慧的視角是無二無分的。超越之心就是空性智慧的視角,空性智慧的視角就是超越之心。在這種超越之心——空性智慧視角的觀照下,一切世界以及一切人事物的真相和真性,皆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沒有例外。這即是佛陀對所有一切世界的“遍知”其最重要的內涵——不管什麼世界,其真相和真性皆是“空性”——我們不要誤解了空性,空性不是虛無,而是鮮活、變化、無限、超越、不可定義……

佛陀在《金剛經》的最後開示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位大覺者再次提醒我們說,所有的世界,和所有世界中所有的人、事、物,永遠都在快速的變化之中,找不到固定不變的本質,對於我們的生命來說,所有的一切都如夢、幻、泡、影一般了不可得,都像露水和閃電一樣很快就會消失,無論如何也是留不住的。這是所有一切的真相。當我們明白了這個真相,就可以放下對一切的執著,獲得心靈的清淨與安寧。為了不讓自己生起執著,不因執著而煩惱、痛苦,我們要時時以這樣的視角進行觀照,讓這種觀照變成我們的智慧。

有了這樣的智慧,我們的生命就可以獲得最究竟的自由——不依賴任何條件的自由,同時也是生命本有的自由。為什麼能夠達到這樣的自由呢?因為阻礙我們達到這種自由的最大障礙——死亡,在這種智慧的視角里,就像冰塊掉進了沸水之中一樣,完全消融掉了。

生,消融於空性。死,也消融於空性。生亦如夢幻泡影,死亦如夢幻泡影。而那個超越了生死的、不是夢幻泡影的智慧的超越的視角卻前所未有地無比的清晰,從來未曾出生,也永遠不會死亡,它永遠在我們生命的當下,如太陽般朗然照耀,光明無量。還有什麼比這更美好的發現呢?這正是佛陀送給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