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超越的理論、道路、規律、方法、法則,同時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主宰性、主動性,不斷解除人的主觀侷限性,掃除人心的私慾性、慾望性、動物性。因此,“心即理”的“心”正是“道”與“性”的化身,猶如菩薩示現凡人之相,此正是普度接引之道也。正因如此,陽明心學才能自出世以來即以其極為奪目的光芒照耀著這片古老的神州大地,成為儒家正宗新的道脈法源,至今生生不息。
那麼為何陽明先生不用更為究竟徹底的“性即理”,而用容易遭人詬病的“心即理”呢?這是因為,在中國文化中,“性”也同樣有著非常複雜的含義。性,不僅可以指向道性、聖性,也可以指向人性、凡夫心性、善惡之性等。儒家學者自古就有性善論和性惡論的不同觀點。所以即便是陽明先生直接提出“性即理”,同樣會面對諸多紛繁的爭論。而且“心”之一字,涵括甚廣。正所謂“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古往今來,天地人間,萬事萬物,永珍萬法,其理或繁或簡,或淺或深,皆一心所包,無出其外。所以,陽明先生以“心即理”而概之,正顯其含攝之廣也。
回望“心即理”自誕生之後與各種不同觀點激烈論辯中不斷螺旋式上升的歷史,不知道你是否發現了這樣一個秘密——所有反對派的板磚,最終都成了“心即理”一步步走向輝煌的階梯!以“性即理”為靈魂,以“心即理”為武器和戰袍,陽明心學一路披荊斬棘,所向披靡,最終巍然屹立於儒家泰嶽之巔,成為一面燦爛奪目、閃耀於整個東方大地的光輝旗幟,至今仍在華夏神州的天空中高高飄揚,風采依舊!這是儒家文化的驕傲,同時亦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