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2 / 4)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的覺醒】,自然哲學、人文主義等開始成為西方哲學思想的主流。

1)人文主義:主張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的利益,反對靈魂不朽之說和禁慾主義。

2)自然哲學:主張用經驗觀察的【科學方法】代替經院哲學的推演方法。包括物質永恆說、宇宙無限論、單子論等。

西方近代哲學第二階段

這一階段,哲學的注意力集中在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的關係方面,形成了經驗論和唯理論兩個派別。同時這兩個派別又由於唯心與唯物的差別各分為兩個細分派別。

1)唯物主義經驗論:以F.培根和洛克為代表,認為後天獲得的對外部世界的感覺是認識的來源,感覺是可靠的。

2)唯物主義唯理論:以b.斯賓諾莎為代表,認為認識的物件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但是隻有理性才能把握它,感覺經驗不可靠。

3)唯心主義經驗論:以巴克萊和休謨為代表,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

4)唯心主義唯理論:以笛卡爾和G.w.萊布尼茨為代表,認為【只有在一個完全清楚明白無可懷疑的公理的基礎上,經過理性認識能力進行清楚明白、準確無誤的推理,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識。】此派著名觀點還有,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天賦觀念】等。

此階段還有百科全書派的【唯物論】等。

西方近代哲學第三階段

此階段也被成為【德國古典哲學】階段,主要代表有康德、J.G.費希特、F.w.J.謝林、黑格爾和費爾巴哈。

1)康德

康德主要哲學思想有,【知識的普遍必然性】【批判哲學的認識論】【先驗感性論(感性直觀)】【先驗分析論】【先驗辨證論】【實踐理性的公設(幸福他律、道德自律)】等;

康德第一次針對哲學是如何認識世界的,以及對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從更高的視角進行審視,從而使對【哲學】本身的研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標誌著西方哲學思想體系開始走向成熟。

2)費希特

費希特在康德哲學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絕對自我的概念。這個絕對自我,不是經驗的自我,也不是先驗的自我,而是所有自我意識中的先驗要素。這種自我意識提供了所有認識的先驗根據,是一切知識和經驗實在性的根據和先驗的源泉,也就是認識論和知識學中的最高根據和出發點。在這裡,他將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融為一體,並給予了自我一種相當高的地位,賦予了自我創造性行動的可能。

非常讚歎費希特獨特的視角與智慧,其【絕對自我】與視角學的【超級視角】有著某些相近之處。但【絕對自我】這一概念,仍深深地受限於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二元思維模式。或者說,費希特的【絕對自我】雖然有著打破二元對立的強烈意願,但是由於其缺乏終極超越的智慧,使得其【絕對自我】看似完成了從二元到一元的突破,但其實並未真正的完成。如果費希特對於老子的【無為】智慧或者佛陀的【空性】智慧有所瞭解,那麼就不會止步於【絕對自我】,而是進一步打碎【絕對自我】,完成真正的超越。費希特的【絕對自我】,本質上與【上帝】是一回事。只是作為人類,可以將【絕對自我】作為自我實現的目標,而【上帝】,則只能是人類融入其中的目標,而不能是直接成為其的目標。

3)謝林

謝林哲學思想發展的三個時期,一,從費希特哲學過渡到強調客觀自然的重要性,也就是自然哲學;二,對精神和自然的同一性、無差別性的思考,發展成同一哲學;三,對消極的和積極的的哲學的反抗,思想進而轉變成和宗教密切相關的啟示哲學。

費希特不滿意康德的【物自體】,所以取消了【物自體】而提出了【絕對自我】。謝林則是不滿意費希特的【絕對自我】,而側重於強調【客觀自然】,並致力於從新的角度尋找一條將【主觀精神】與【客觀自然】的融合之路。謝林提出了【絕對(存在)】作為終極的本體。而這一思想與宗教神學思想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絡,所以謝林的思想其最終的結果,等於從哲學上最終證明了宗教神學的正確性。對於神學而言,【絕對(存在)】只不過是【上帝】在哲學中的另一種說法而已。

可以說,整個西方哲學的發展,似乎只是完成了這樣一件事:把對【上帝】的盲目的、迷信式的信仰,變成了理性的、智性的信仰。所有對【上帝】的反叛,在繞了一個大圈之後,最終又回到了【上帝】的懷抱。

何以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