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3 / 4)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此呢?這是因為,只要其二元思維模式沒有得到究竟徹底的超越,其哲學思想所對應的宇宙就被束縛在【心-視角-視界-世界】這一非全量生命宇宙中,哪怕將【心】提升到了【絕對自我】【絕對(存在)】乃至提升到【上帝】的位置,【超級視角】仍然難以顯露出來。

當然,從東西方文化比較的角度而言,【上帝】所對應的範疇,的確是【超級視角】。但【超級視角】中還有一種破除任何概念的層面,在這一層面,是沒有【上帝】的位置的,也沒有【絕對自我】和【絕對(存在)】的位置,不僅如此,連【超級視角】這一概念的位置也沒有。在這一層面,沒有名字,離一切相,離一切概念,離一切語言,但有所說,即是戲論。為方便交流故,假名其曰【超級視角】。而在這一層面之下,則可以分化出無數種視角,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所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隨其緣。

4)黑格爾(上)

通常而言,【辯證法】為視為黑格爾哲學思想的主要代表。

【辯證法】與其說是一種哲學思想,不如說是一種【如何更加深入有效地進行哲學思考的方法】。

【哲學】本身要回答的問題,本質上而言,是人類的終極困惑: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只不過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在追問人類自身生命困惑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對【世界】的追問。而對【世界】的追問,本質上仍然是為了回答對人類自身生命的追問。

從西方哲學發展史看,哲學追問似乎是從追問【世界的本原】開始的。但之所以如此,乃是因為在【我是誰】尚難以回答的時候,對於【我從哪裡來】和【我到哪裡去】更容易成為追問的物件——追問世界的本原,同時就是在間接地回答生命的來源和去向。畢竟在人類最直觀的感受中,每個生命包括自己,都是從這個【世界】中產生,又從這個【世界】中消失的。所以,追問【世界】本質上就是在追問生命本身。

古希臘哲學總體上而言都是在追問【世界】,而漫長的中世紀,人們的思想處於被宗教神學嚴重禁錮的階段,甚至可以說這一時期,哲學已經休眠。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哲學思考最重要的精神即是——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而當人們匍匐在神學威權的腳下瑟瑟發抖地祈求獲得神的寬恕和救贖——甚至為此去購買贖罪券的時候,還有什麼哲學可言呢?

直到文藝復興,人類的思想才終於迎來了新的黎明。特別是自然哲學的發展開啟了【科學】之門,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從此走上了科學之路。

科學的逐漸獨立化發展,使得哲學終於回到了對生命自身的追問上。西方近代哲學,即是對生命本身困惑的追問。在這些追問中,【世界】一詞的意義,已經不再是【科學】分化獨立之前的【世界】,同時也不是【科學】探索研究的【世界】,而是【生命感知的世界】。這個【世界】與視角學範疇【心-視角-視界-世界】的【世界】已經非常接近了。

所以,【世界】有兩種,一種是【客觀世界】,研究【客觀世界】的任務屬於【科學】的範圍。還有一種是【生命世界】,在視角學中,其對應的是【生命宇宙】。

生命視角學的研究物件,更主要的是【生命宇宙】,而非【客觀世界】。當然,從更宏觀的角度而言,【生命宇宙】是一種【宇宙】或者【世界】,【客觀世界】同樣是一種【宇宙】或者【世界】,這兩種【宇宙】和【世界】在更高維度上的統一,同樣可以視為全量生命宇宙的其中一種視角。對於暫時不接受這種統一的人們而言,將這兩種【宇宙】和【世界】視為【平行宇宙】或【平行世界】也是可以的。畢竟,在科學家的眼中,【平行宇宙】並不是完全的異想天開,而有其理論上的可能性。而以視角學的世界觀觀之,則【一切皆是視角】,有什麼樣的視角,就有什麼樣的世界。【平行宇宙】、【平行世界】同樣是一種視角以及這種視角下呈現的世界。

之所以這樣辨析,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論——唯物,或者唯心。視角學的世界觀、宇宙觀、生命觀,並不是割裂的,而完全是一體全息的。生命、宇宙、世界、視角、心、物等等範疇和概念,在視角學的觀照下,本質上皆是對【生命宇宙】某一個面的【定格】和解讀,但其實它們之間是相互含攝、一體全息的關係。

視角學之所以選擇這樣一體全息式的【生命宇宙觀】,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視角學——生命視角學——生命哲學之生命視角哲學,其本身的目的,並不在於像科學一樣去研究一個【客觀實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