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的【客觀世界】、【物理世界】、【物質世界】——這一任務人類既然已經將其交給了【科學】,那麼就應完全讓【科學】去發揮其作用,完成【科學】之研究,併為人類造福。生命視角學的目的完全是為了解決生命本身的困惑——比如,當一個生命身處無比繁華的現代化的都市生活中,卻倍感煩惱、痛苦、迷茫,不知幸福在何處,不知自己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不知自己的生命生從何來,死向何去,不知自己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麼的時候,這些問題,已經不是【科學】所能解決的問題。而當代人大多受過中高等教育,對於宗教有一種近乎天然的排斥心理,而文學、藝術等又很難直接解答人們的困惑,因此解決這一問題的任務必須由【哲學】承擔起來。而且這本來就是【哲學】本身的目的、價值和意義之所在。
目前,作為【社會科學】分支的【心理學】,也在承擔著這一任務,但【心理學】的【科學化】特性,一方面在解決人們的心理問題裡有著非常專業、高效的優勢,但另一方面,【心理學】所解決的問題,從本質上而言,仍是【心理】問題,或者說【精神健康】問題,而非真正的【生命本身的困惑】。當某種心理問題,其根本原因不是某種【觀念】【情緒】的問題,而是源自生命最根本的生死困惑的時候,【心理學】就會深感無能為力。而這正是因為【心理學】自其誕生以來,就屬於【科學】的一部分,當把【心理】當成一種【客觀實在】去研究的時候,生命的主體性卻被忽略了。作為生命主體的人,在心理學的各種範疇中,被貼上了諸多的標籤,不僅如此,當貼上了這些標籤之後,這些標籤就成了囚籠。標籤定義了一切,人應該如何做,不是人說了算,而是標籤說了算,而這些標籤同時又打了一個更大更牢固的標籤——科學。
這就是【心理學】並不能真正解決【生命困惑】的根本原因。生命困惑本質上不是一個心理問題,而是一個哲學問題。哲學,是生命自身對自身的追問。哲學,沒有哪一種哲學被視為終極真理。哲學要解決的問題,究竟是不是問題,對於不同的生命來說完全是不同的。可以說,哲學問題是【最無用】的問題,屬於很多人眼中【吃飽了撐的沒事幹】才會有的問題。所以,研究【哲學】的人通常被當成異類。
但哲學又被稱為一切學科之母。是人類對哲學孜孜以求的追問開啟了一道道知識之門、智慧之門、世界之門。
所以,哲學的問題,其重點根本不在於某個哲學家的思想是【唯物主義】的還是【唯心主義】的,而在於他對於人類思想的發展,有沒有提供一種獨特的視角,從而為人類開啟一個獨特的世界。當我們客觀、歷史地看待哲學的發展時,就會發現,不管某種哲學思想後來是否被推崇或者被批判,只要其哲學思想為人類的思想和智慧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視角和啟發,那麼這種哲學思想就必定會在哲學史上佔據一席之地。因為這種獨特的視角具有其獨特的價值,能夠啟發人類進行更多類似的創新性的思考和探索,只此一點就足以值得歷史銘記。
這也是為什麼在具體闡述黑格爾的思想之前,要寫下這麼一大段看似與主題無關的文字。當我們站在哲學發展史的上空俯瞰這些熠熠生輝的思想時,你有沒有發現,每一顆星都是一個閃光的心靈,都是通往一個獨特世界的一道門。它們之間本質上而言,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他們都曾在他們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在基於他們所能掌握的資訊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開啟了其天才般的【創想】——哲學,永遠不是在回答已知,而是永遠滿懷一腔熱情與夢想探索未知!他們已經繪出了在他們那個時代最精彩的畫卷——對生命,對宇宙,對璀璨的星空,對遙遠的未來的暢想——同時也是他們對生命困惑的終極解答。
只是生命永遠是鮮活的,世界永遠是變化的。追問也同樣永遠沒有盡頭。沒有任何一種思想能夠天然地解決所有的疑問。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追問永遠都會一直存在,追問的心靈,以及獨特追問的視角,同樣會一直存在!
這,就是哲學的魅力!這,就是生命的魅力!(這,也是視角的魅力!)
寫了這麼多,還沒進入正題,正題就留待下一篇再寫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