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天子”,就是天之子。天之子,也即是道之子。道之子,也就是大學之道的修行者。“庶人”,與“天子”相對,本意為平民百姓,天子是君,庶人是臣。從相對的角度而言,這裡的天子指的是已經明確了大學之道的修行道路,甚至已經達到了明明德的修行者,即自性本心的明德已經顯明瞭的修行者。而“庶人”,是指尚未明明德的修行者。
在觀心修行中,天子代表真心,庶人代表妄心,在見到真心之前,“庶人”的修行,主要以念頭為觀照物件進行修行,以期早日明心見性。“天子”,則代表已經見到了自性本心的光明本性,其修行的重點就是將這種自性本心的明德智慧應用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不同的領域中去從而利益更多的人。“庶人”修行的重點和核心,是透過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的修行,儘快地達到明明德。
但不管是天子還是庶人,不管是否已經明心見性,“一是皆以修身為本”,這裡的“修身”已經包含了明明德和親民,已經包含了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也已經包含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裡的“修身”和修身齊家的修身,其含義有層次上的不同。“壹是”,這裡的“壹”就代表一律、全部、沒有例外。修學大學之道、聖賢之道、明明德和親民這樣的修身之道,是根本的、唯一的正道。所以不管是天子還是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從大學之道整個修行的過程而言,“修身”這個階段同樣也是修行的核心和根本。所謂的修身,就是指以修行者自身為核心的修行,而這個核心的修行,對內就是明明德,對外就是親民。這所謂的內外,其實是修身的兩面,一面是內修,一面是外修,同時內修是根本。只有透過“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的修行,達到明明德,使自性本心本自具足的光明智慧顯發出來,之後才談得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對儒家的修行者而言,當修行者自性本心的光明性德在自己的生命中顯發出來了之後,如果說沒有後面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行,那麼這種明德對於儒家而言,在儒家聖賢們的眼中,僅僅達到這種內明是沒有意義的,或者說是沒有很大意義的。
大學之道的“大學”,其主旨就是要透過修行成為大人、聖賢。對於大人和聖賢,明明德這種內明既是基礎也是根本,但是僅僅只有這個基礎和根本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將這種根本的智慧化為生活中的妙用,應用到各個領域,從小範圍到大範圍,不斷地將這種生命本有的智慧應用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無私地奉獻自己,利益整個社會,這樣的修行才是儒家大學之道的修行。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什麼是本?什麼是末?雖然說“修身”為本,但在不同的修行階段,其“本”和“末”也有著很大的不同。
總體上而言,明明德為本,親民為末。不管是君主、國王,還是大臣、庶民,如果其“明德”尚未顯明,對於自己“明德”還沒有修明白,那麼這個“本”就還沒有立起來。“明德”未明,即是“無明”。以“無明”去進行“齊家治國平天下”,即是“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也就是說這是根本就不可能的,只會越搞越亂。
在明明德的修行中,正心誠意,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又是明明德修行的根本。在親民的修行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又是親民修行的根本。要達到國家安定、社會和諧、民眾幸福的“天下大治”的境界,“天子”就必須是一位“明君”,具有與道合一的大智慧,其自身修養的境界決定了治國平天下的境界。如果是一個“無道昏君”,那麼其“本”就是亂的,這樣的人治理天下,必然是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這裡的厚和薄,是指對修行內容的重視程度以及所花費的功夫和心血的大小。
前面一句,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是從“橫向的維度”去明確修學大學之道的“本”與“末”,明確修行的核心關鍵;而“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則是從“縱向的維度”去看待整個大學之道的修行。
比如說你已經明白了格物致知是修行的根本,是所有一切修行的根本,那麼你在格物致知上所花費的功夫和心血的多少,最終就決定著明明德修行境界的高低。如果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