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正心(4 / 4)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這樣才會和諧。中和之道,即是中庸之道。庸就是平常的意思,就是說這是很平常的事。所以說奉行中和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所提倡的。

所以說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適合自己的修行的方法。剛開始修行的人,不要對自己提過高的要求,當自己有情緒的時候,有情緒也可以稍微發一發,但是不要去放縱情緒,更不要讓自己的情緒傷害別人,然後要學習去觀照自己的情緒,旁觀自己的情緒。觀照自己的情緒在內心中是如何生起的,如何存在的,如何延續的,如何消融的,觀照其生滅的整個過程,而同時保持冷靜的旁觀。這樣觀照的過程,既是提升自心定力和智慧的過程,也是降服情緒的過程。然後經常這樣去觀照自己的內心,不管是觀照憤怒還是觀照恐懼,或者說觀照自己內心的喜好,甚至當沒有任何情緒的時候,內心有各種念頭生起的時候,也可以去觀照念頭。當這種觀心修行成為一種習慣,形成一種定力的時候,慢慢的就可以做到在各種情境中保持這種冷靜的旁觀。當能夠保持這種旁觀的時候,就可以透過轉心而轉境。當我們學會了透過轉心而轉境的時候,其實我們的修行就進步了,智慧就提升了。

在修行的過程中,這種由外在的情境所引起的情緒相對而言是比較容易去轉變的,更難轉變的是自己內心的各種習氣。對於各種習氣,在修行中需要更深入的去觀照它的生起,觀照它是如何在你的內心中對你所產生作用的。然後當你覺知到它之後,就不要被習氣所控制。如何不被習氣所控制?你只是靜靜地觀照著習氣的生滅,那麼這個習氣就會一次比一次輕,慢慢的習氣就會一點點地消散了。

另外,不管是專修,還是在生活中修行,對於儒釋道三家的智慧最好能夠相互結合起來,吸取其精華,然後應用到自己的修行和生活之中。比如對於佛家智慧中“緣起性空”的智慧一定要深入的學習和體悟,當我們對於緣起性空的智慧有了一個深入的體會和體悟之後,那麼我們就不會再對各種現象產生很深的執著。當緣起性空的智慧與你的觀照結合起來,你就能夠在這種觀照中體悟到一切現象的緣起性、無常性、無我性、空性。你就會明白,所有的現象皆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沒有不變的本質,沒有不變的本體。當這樣靜靜地觀照、靜靜地體悟的時候,自然就能夠離於對各種現象和慾望的執著,達到內心的清淨。透過修行止觀,修行“七情不發”,修行“發而有節”,修行離欲離相,修行轉心轉境,就能夠讓自己的心真正地定下來、靜下來、安下來。這時即可“其心自正”。只有心正,才能夠進一步去修行“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才能夠深入的去觀照自心的究竟體性,發明自心的明德。當自心本性的明德智慧從我們的生命中顯發出來了之後,對於這種自性本心的安住,對於本性明德的安住,才是真正的正心,才是真正的誠意,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在我們生命所處的一切情境之中,安住於真心,安住於你所見到的自己的自性本心,即是正心,即是其心自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