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對觀照的再認識
在談“觀照”之前,先說說最近閱讀薛定諤《生命是什麼》一書的一點感想。
關於薛定諤,百度百科中是這樣介紹的:
埃爾溫·薛定諤(Erwin Schr?dinger,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男,奧地利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發展了分子生物學。維也納大學哲學博士。蘇黎世大學、柏林大學和格拉茨大學教授。在都柏林高階研究所理論物理學研究組中工作17年。因發展了原子理論,和狄拉克(paul dirac)共獲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又於1937年榮獲馬克斯·普朗克獎章。
物理學方面,在德布羅意物質波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了波動力學。由他所建立的薛定諤方程是量子力學中描述微觀粒子運動狀態的基本定律,它在量子力學中的地位大致相似於牛頓運動定律在經典力學中的地位。提出薛定諤貓思想實驗,試圖證明量子力學在宏觀條件下的不完備性。亦研究有關熱學的統計理論問題。在哲學上,確信主體與客體是不可分割的。主要著作有《波動力學四講》《統計熱力學》《生命是什麼?——活細胞的物理面貌》等。
薛定諤既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哲學博士。在《生命是什麼》一書中,薛定諤對於“意識和物質”的關係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在全書的最後一章“感知的奧秘”中,作者透過深入地、科學地分析,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相”——也可以說是某一種視角下所看到的結果——生命對於世界的“感知”過程中,不管在“物質”層面將“感知”的過程描述得如何清晰、客觀,但始終無法“解釋”生命感知世界所生產的某種“感覺”是如何發生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光線進入眼睛的過程,電磁訊號在眼睛以及大腦中傳遞的過程,都可以清晰地進行“物理化”地描述,但依然無法解釋為何某種波長的光線在人類的視覺中呈現為黃色,而當波長改變到某個數值後,在人類的視覺中呈現為綠色。
換句話說,以物質、物理的角度去解析光線的時候,人們只能得到頻率、波長等物理量,但卻無法得出紅色、黃色這種呈現在人類視覺中的色彩。
也就是說,人們感知的物理過程雖然可以被清晰描述,但依然無法解釋某種視覺、聽覺、味覺等是如何“產生”的。而且雖然總體上而言人類的視覺、聽覺、味覺等具有共性,但具體到個體生命時,仍然會有較大的差異性。比如對於同一種東西,有的人感覺是苦的,有的人卻認為沒有味道。
那麼結論是什麼呢?結論就是,雖然物質和意識看似以生命的形式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但本質上,物質的世界和意識的世界仍然是兩個平行的世界——從物質世界的角度無法解釋意識,從意識的角度,則物質世界已被永遠地加上了“意識的濾鏡”,而無法看見物質世界本來的樣子。
——這段話不是書中的原話,而是筆者在閱讀過程中對書中內容的總結。
就像百度百科中關於薛定諤的介紹中說的,薛定諤在哲學思想上,“確信主體與客體是不可分割的”,這一思想也體現在了《生命是什麼》這本著作中。這本書很值得對生命奧秘感興趣的朋友們讀一讀。
為什麼要在正式闡述“觀照”之前插入這樣一段內容呢?是因為,薛定諤《生命是什麼》一書中非常嚴謹的科學研究與思考,為“視角學”提供了一個側面的“證明”——包括科學研究在內的人類一切認識活動,都無一例外地被加上了“意識的濾鏡”,而“意識”本身卻無法被“科學研究”所認知——意識影響著所有的科學研究,但科學研究卻無法觸達到意識本身。而這一特點也同樣是“視角”的特性——所有一切人、事、物以及生命的所有活動,都處在“視角”的“觀照”下,而所有這一切,卻無法觸達“視角”本身。
當然,這句話中的“觀照”並非是視角學訓練中的主動的、自覺的、有意識的觀照,而更多的是一種被動的、自發的、無意識的觀照——當然,也包括了主動、自覺、有意識的觀照。
生命的覺醒、解脫與自由,就其“發生”的層面而言,是發生在“意識”層面,而非“物質”層面。但因為“意識”層面遍達生命中的一切,包括了物質層面,因此“意識”層面“發生”的生命覺醒、解脫與自由,則不僅會體現在“意識”層面,還會體現在“物質”層面。
可以說,這段話清晰地揭示了生命覺醒、解脫與自由的正確路徑——從“意識”層面入手,讓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