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道家智慧:心齋(1 / 3)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E、心齋

“心齋”一詞,出自《莊子.人間世》:“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莊子是個非常幽默的人,他經常把孔子和其弟子“請進”他的文章中,“借你口中言,傳我心中意”,這一篇也是如此。所以文章的顏回之問與孔子之答,其實都是在替莊子表演而已。

顏回向孔子請教:敢問老師,到底什麼是心齋呢?

孔子回答說:權且舉例說明如下。假如你能夠非常專注專心地聆聽——注意,不是僅僅用耳朵(耳根)去聆聽,更是用心去聆聽,然後更進一步的,不是僅僅用心去聆聽,更是用氣(真息)去聆聽。而且聽的時候,耳朵(耳根)要專注地停在“聆聽”上,心要專注地停在“聆聽之心”上。“氣”(真息)是什麼意思呢?“氣”(真息),就是心虛到了極點,“無心”而任憑“物”自來自去的真息狀態——此時外呼吸已斷,而內在非常精微的真息(猶如胎兒在母腹時的呼吸——內呼吸,也叫胎息)開啟。在真息的狀態下保持聆聽之心,且專注於此聆聽之心,就可以進入生命本體之“道”——生命本體之“道”,別無其他,唯是“集虛”而已——所謂的“虛”,也就是上面說的“心齋”。

莊子真是一位修道大師,修道、入道、見道的方法,僅僅用了短短的幾十個字就全部說清楚了。

莊子在這裡闡述了一種非常獨特的修道方法——心齋,根據其闡述的內容也可以叫做“聆聽觀心法”。

聆聽觀心法是筆者非常推崇的方法,包括曾在文章分享的唸佛觀心法、唸誦觀心法、觀照寂靜自我引導流程等,本質上都屬於聆聽觀心法。所以,要掌握聆聽觀心法的要訣,莊子關於“心齋”的闡述不可不讀。而且讀了“心齋”就可以知道,莊子才是中華心性智慧“耳根圓通法門”的鼻祖——要知道,佛法經典要到莊子寫作《人間世》300年之後才傳入中國呢!

“心齋”一詞非常形象而傳神地表達出了其智慧內涵:

1)首先,修行訓練的主要物件是“心”,而不是身體。這也是中華心性智慧的共同特徵,即專注於心靈的修行與訓練。

2)其次,齋,既有“空間”指向的含義,也有“使其虛靜、清淨、素淨”的方法論含義。

其“空間”含義,則代表著,“心”就像房子一樣,是生命居住的地方,是有其內在空間的,心靈的內在活動與現象,皆發生在心靈的內在空間之中。

“使其虛靜、清淨、素淨”的方法論含義,則代表了具體的修持方法。

3)“心齋”之法,亦是“齋心”之道。透過心齋而齋心,透過齋心而心齋,其中之妙,不可思議。

人有五官六根,為何“心齋”獨獨選擇了“耳根”——聆聽之法呢?這說明莊子對於耳根的“靈明”與“圓通”是有著其獨到的認知的。這也與佛家的“耳根圓通”不謀而合。佛家非常知名的菩薩中,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都是以耳根圓通法門修道悟道的。

這裡且不談佛家,只談莊子的“心齋”。

心齋——聆聽觀心法,有哪些要點呢?

1)一志:即志心一處,專心致志,非常專心專注的狀態。

2)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即毋,不要的意思。在實際訓練中,聆聽的深度不同,重點不同,效果即不同。以視角學而言,即聆聽的視角不同。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就是不要用耳朵聽,而是要用心來聽。原文是“聽”,筆者為什麼用“聆聽”呢?聆聽,是指有意識地、專注地傾聽,把“一志”的含義給涵括了進來。這是第一步。緊接著,就要把重點調整到用心來聆聽,而不僅僅是用耳朵來聆聽。這樣,聆聽的深度就更進了一層。因為訓練的核心物件是“心”而不是“耳”,“聆聽”只是入手的方便法,透過專注地聆聽——專注地過程,其實是“心”專注的過程,“心”既然已經專注了,那麼“聆聽”也就可以從“耳聽”過度到“心聽”了。

3)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僅僅是用心聆聽還不夠,為什麼呢?因為還不夠“虛”。這時要怎麼辦呢?要透過對呼吸的訓練,而達到“真息”的狀態。所以莊子進一步開示說,僅僅用心聆聽還是不夠的,還要再進一步,慢慢地過度到以“真息”的狀態來進行聆聽。所謂的“真息”,即是外呼吸非常細微乃至感覺似乎已經停了,而內呼吸——臟腑和毛孔一張一合,似在呼吸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