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儒家智慧:致良知(2 / 2)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發心)上修。【動】產生的時候,就有了是否符合【仁】的區別,符合者即為【善】,不符合者即為【惡】。

【知善知惡是良知】:這時關鍵來了。意念動時,知道意念是否符合仁的良知之覺照要及時生起,這個覺照即是良知之覺照。如果對此無知無覺,即是良知不明,這同樣是“無明”。因此始終保持此【良知】之覺照是致良知修行的關鍵。意念一動,立刻知道是善是惡,然後才有下一步為善去惡的格物功夫。

【為善去惡是格物】:格物在此處即是在良知覺照到善惡之念的基礎上所做的對治方法,善者為之,惡者除之,是為格物之功。這裡的物,即是【意】和【念】。格其不正,使其正,格其不善,使其善,即是格也。格物與致知互為其功,物格而知至,致知而格物,相互助益,是為格物致知——至於仁之真知、良知也。

從上面的解析也可以看出,【覺照】是非常重要的,而這正是超級視角訓練所側重的重點。

致真知的過程,即是認知超級視角的過程,致良知的過程,即是訓練超級視角的過程。所以在超級視角訓練中,【致良知】可以帶給我們的啟示是,要在起心動念的發動處用功。首先動機要單純、純良,然後對於意念之動,要始終保持覺照——此覺照即為超級視角之覺照。而在“格物”的功夫上,超級視角則更側重於“觀而不隨”,即始終保持觀照的獨立性。超級視角之觀照、覺照有個特性,即只需要安住於超級視角本身而不陷入念頭之中,那麼不管什麼念頭,都會自來自去,自生自滅,而卓然獨立之超級視角,則始終保持自身之清明、寂靜、自在、灑脫。

當有事情需要處理時,則隨緣而任運,同時始終不離覺照,始終安住於超級視角,時時知道自己是否處在超級視角狀態之中,若有所離,及時調整。如此訓練,可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