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儒家智慧:格物(1 / 2)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h、“格物”法

《大學》中,集中闡述了很多儒家修行方法,如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等。

今天解析一下【格物】這種修行方法。

首先我們要明瞭這樣一點,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有的修行方法,其根本始終不離於【心】,用功也是從【心】上用功,然後以此為根本,再擴充套件到語言和行為以及生活日用。

【格物】這種方法也不例外。如果將【格物】變成了心外求法,那就是“道不遠人,而人自遠道”了。

所以,格物的【物】並非心外之物,而是映現在心中之物。

物,與心相對,是心的對境。而除了心的本體之外,一切都是心的對境,都屬於【物】的範圍。

以視角學的視角觀照之,則【心】相當於【視角】,而【物】則相當於【視界】和【世界】。

一切【視界】、【世界】都映現在【視角】之中,沒有任何一物在視角之外。只有從這樣的角度,才能深刻理解【格物】之【物】的本質。

那麼【格物】之【格】呢?在實際修行實踐中,【格】有多重含義:

1、感格。

何為感格?感於此而達於彼。具體而言包括兩個個方面,即感於心而達於物,和感於物而達於心。這兩個方面相結合,才是完整的感格過程,也即【格物】的過程。

在此【感格】過程中,其要點為,物為心中物,感物不離感心,格物不離格心,心物一體,心物無分,物化於心,心化於物,而不離道之本體,是為格物之道也。

2、窮究。

窮究【物】之本質、本性、真相、真性,是為格也。注意,如果此窮究之法脫離了【心中物】而變成了【心外物】,那麼這種窮究就不再是一種修行方法,而成了一種客觀認知活動,如科學研究。

格物的目的是為了修心,格物的過程同時也是修心的過程。所以格物修行始終不離於心。而且在筆者看來,在這種【窮究】中,窮究【心物關係】是格物的重要內容。格物的過程,就是深刻認識心物關係的過程,在對這種關係的深刻洞見中了悟物的本質、本性以及心的本質、本性,這才是真正的格物。

對於這種關係,其實說白了也非常簡單,即一切物皆是【心中物】,【物】在心中,【心】是【物】的主宰,【物】是【心】的顯現。【心】遍及一切【物】,同時超越一切【物】。

對於心物關係,用視角學語言表述更容易理解。心,即是視角。物,即是視界和世界。格物,就是透過對視角與視界、世界之關係的深入觀照,了悟到所有一切【世界】都是呈現在【視角】中的【視界】。視角一變,視界和世界就變了。沒有任何世界可以脫離視角而單獨存在。因為【世界】如何,取決於生命的認識(視角),認識不同,世界亦不同。

注意,我們這裡講的【格物】是一種修行方法,而不是科學研究方法,所以,既然是談修行,就不要將修行與科學研究混同起來,不要說你這裡說的“格物”是一種“唯心主義”。修行,修行的就是心,當然要以【心】為根本進行修行,如果修心不以心為主,而以物為主,心就會變成物的奴隸,而非主人。而且,在深入地領悟了心物關係之後,就會發現,其實心與物在本源上並無截然之區分,而是本自一體,此本體本自含攝了心與物的全部,即心即物,非心非物,無以名之,古人假名曰:道。

格物的最終目的,即是悟【道】——了悟生命的本體其實是超越了心物之分的“道”。這時就會發現,【心】是道的體現,【物】也是道的體現。而心與物對於【道】而言,只是不同的視角而已。從“內視角“而言,即名為【心】。從“外視角”而言,即名為【物】。若內外通透,則心達於物,物達於心,心為物之主,物為心之用,心為道心,物為道器,物載道,心傳道,心物皆為道之妙用、妙化、妙顯也。如是,格物之格,盡矣。

3、革除。

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格式化”。當一部電腦的硬碟被“格式化”後,就成了一部“新”電腦。這時,格物的物,就代表了物慾、物累、障礙、習氣等需要從生命中清除掉的東西。而這一點對於修行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前面的【感格】和【窮究】是【理上修】,而這裡的【革除】則是【事上修】。透過感格和窮究之後,【道】之“理”就明瞭,此“理”被儒家稱之為“天理”。道理上明白了“天理”還遠遠不夠,還需要讓此“天理”時時刻刻貫穿於我們的生命,但是有些東西卻是阻礙此天理流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