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潮,鳴?】
【不過有一說一,蕭何的後方功勞確實非常大,沒有他的協調,前方根本不可能全身心投入戰鬥的。】
【而且蕭何雖然自己沒有上,但是自己的子孫兄弟都被派到前線去了。】
【沒什麼毛病的,而且蕭何可以說是劉邦非常信任的人了,創業團隊的元老級別人物了。】
【漢初三傑其二,張良。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為劉邦的大業出謀劃策,立下了汗馬功勞。
被後人稱之為“謀略之聖”。】
劉邦看著天幕張良的稱呼,也是頻頻點頭。
謀略之聖這個名稱,他擔當得起。
【張良,字子房,是戰國末期的韓國人。
他出身貴族,祖父張開地,連任三朝宰相。
父親張平也是兩朝宰相。
照這樣發展下去,張良怎麼也該擔任宰相的。
結果到了他這一代,韓國沒了。
當時的他還很年輕,年輕人就是要氣盛。
於是大手一揮,直接將家裡面全部的財產都投入到了反秦的事業當中去。
張良到東邊拜訪倉海君,他們共同制定刺殺計劃。
找了一個大力士,給這個大力士打造了一柄巨錘,準備給嬴政來一個大的。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嬴政東巡,張良讓大力士直接在必經之地,陽武縣的博浪沙埋伏。
三十六架馬車過來,張良等人分不清哪個是嬴政的座駕,於是就直接朝著最豪華的那一架砸去。
大力士手持大錘,怒吼一聲“給我砸”,車裡面的人直接就被擊斃了。
然而嬴政早有防備,車裡面的根本不是本人,張良行刺失敗了。
行刺雖然失敗了,但是張良卻憑藉著刺殺嬴政聲名遠揚了。】
荊軻:我懂,就像我一樣。
就算張良後來徹底銷聲匿跡了,也會在史書上留下寥寥幾筆的。
主要的事蹟:刺殺秦始皇嬴政。
【一開始的張良並非精通兵法,據說他之所以能夠通曉兵法,是因為遇到了一個老人。
有一天晚上,張良漫步在沂水圯橋便,碰到了一個老頭。
老頭路過張良的時候,故意把鞋拖下去。
張良:“你是故意的還是不小心的。”
老頭:“故意的,你撿不撿?”
張良都害怕對方是來碰瓷的,強忍著內心的不滿,張良還是幫他撿了起來,還給他穿上。
結果這個老登非但不感謝,還笑著走了。
過了一會,這老頭說孺子可教,跟張良約定五天之後再來橋上相會。
五天之後,張良匆忙趕到,結果老頭提前來了,說張良遲到了,五天後再來。
第二次張良早早就來了,又晚了老人一步。
第三次張良直接半夜來了,老者被他打動,賜給他一本《太公兵法。》
正是憑藉著這一本兵書,張良才發展成了一個智囊。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了。
各地響應不斷。
張良也是召集了一百來號人,開始反秦。
他覺得自己一個人成不了事,決定帶著人投奔他人。
本來是準備投奔景駒的,半路上遇到了劉邦。
兩人一見如故,直接進行了一波深入交流。
張良向劉邦講述太公兵法,劉邦大加讚賞。
張良覺得這人真不錯,於是跟劉邦一塊兒了。
後來,兩人一同去投奔了項梁。
張良也不忘復興韓國,他對項梁提議可以立韓王成為韓王。
早年在下邳的時候,張良和項梁之間就擁有不錯的情誼。
張良救過項伯的命,跟項家挺熟的。
項梁一聽他的建議,也覺得可以,大家一塊搞唄。
於是就把韓王成找了過來,立為韓王,張良也是順利當上了國相。
韓國復興的目的實現了。
只可惜,後來在收復韓地的事情上,並沒有取得有效的進展。
公元前207年,張良和韓王和劉邦會合。
在滅秦的過程中,張良不斷出謀劃策,讓劉邦的軍事行動非常順利。
最終,先一步進入了關中。
進入咸陽之後的劉邦,開始享受起來了。
樊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