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訪新友陳仲平時疫(5)(1 / 2)

小說:乾心論道 作者:客笑而還

“謝公甫以用心新政為名,坐視城外妖邪肆虐,實是為了剪除異己做準備!”

徐幹說著,臉上是濃濃的失望。

“可恨粱、陰、杜三姓鼠目寸光,置百姓於不顧,待到桓志大軍到來,便是岫山倒傾之勢,屆時民怨已歸、士議無望,三姓覆沒誰為之言?”

陳仲微微點頭,不愧是寫下二十篇《中論》之人,事情看得很明白。

又聽徐幹繼續道:“三姓覆亡也還罷了,謝弼乃天下名士,於我蓬萊,與孔休遠齊名,士望所孚,卻不想竟也是目中無人之輩。他欲除三姓,與我北海黎民何干?傾軋詭譎,盡以百姓為蓍草!”

不錯。

謝弼也好,北海三姓也罷,他們互相爭鬥,大可以當做狗咬狗。

但事實上,為了他們的爭鬥付出最大代價的,是北海郡黎民。

“及至時疫大起,府衙眾人,避亡人如蛇蠍,竟是我學宮學子設棚施粥,須知,學宮從無修行法門,眾學子一無修為在身,二無法術援護!”

說到這兒,徐幹無力地仰靠在床頭上,淚流滿面。

“謝弼暗中輸糧於學宮,乃是以我學宮學子之性命,為其紓解民怨,不至滿城沸騰,而我學子,至今已有十七人染疫,三人殞命矣!”

看得出,徐幹對學宮的學子們有著很深的感情。

只是他雖然看穿了謝弼的用心,卻無力對抗,只能以親身染疫,不惜死亡來進行抗爭。

但是。

謝弼固然沒有把黎民百姓的生命放在心上。

可他在談起新政,談起要為天下修行之士開闢道途的時候,浩然之氣攪動天象,也是做不得假的。

屋子裡,被陳仲帶了進來的“小泥猴”,瞪大著眼睛,一副思考中的神色。

也不知他在思考什麼。

但陳仲,對謝弼、徐幹等人屢次提起的新政,卻是有些興趣了。

“不知所謂新政,與我輩修行何干?”

陳仲待到徐幹稍稍平復了心情,方才發問。

徐幹道:“此事,我亦僅知大略,謝公甫曾言,先師孔子重名實,而我等自《白虎通》以來,越發崇尚天命,虛浮於世,這正是導致大道隱匿之根由,故而新政便是以重新整理世風,考核名實為首要,此論於魏國倡行以來,漸成風潮,如今便是要引入蓬萊。”

陳仲明白了。

蓬萊君桓志,和謝弼一班人的所謂新政,實則早已有之。

魏國炎州道,穎陰郡有荀氏一門,世代名家,後漢穆宗之時,幾近極盛,當時荀氏有兄弟八人,同為一時俊傑,號為“荀氏八龍”。

八龍之後,更是出了荀悅、荀彧、荀攸。

其中荀彧、荀攸皆為魏武重臣,聲高於世。

荀悅則著《伸鑑》,引起魏武重視,第一次使“核名實”的主張,登上施政舞臺,由此開啟了魏武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舉的求賢之風。

但這些仍未涉及修行法門。

直至季漢烈主劉備得諸葛孔明輔佐,憑藉法家之術,獲得了與魏武抗衡的力量,魏武數次遇挫,方才開始留心、吸納季漢之法門。

這些,陳仲在遊歷之中,知道的恐怕比徐幹更多、更清楚。

如果所料不差。

蓬萊新政,用的就是最終被稱為“形名說”,融合了儒、法兩家的魏國法門。

法家法門,首先要有穩固的統治區域,在該地區豎立信用,隨後制定法律,以法律規制人心意念,修士則制眾人心念為用,助長修行,同時更可護道。

在法家修士的統治區域內,信奉、遵守法律的百姓越多,則所集心念願力越強,用於鬥法,可謂威力無窮。

中古時,為爭奪上古典籍,各家各派激烈爭殺,法家便曾以鬥法之能獨步天下而威名蓋世。

但成也法律,敗也法律。

法家法門,漠視人心變化,往往有其內部的弟子、親人首先犯法,一旦不能依法懲治,則信用敗壞,民心即散。

故而中古之際,法家的興盛僅僅曇花一現。

而且,法家修士的個人修行,太過於倚仗眾人之力,且不說中途事敗,即便修士走到飛昇的關門之前,也須得先還在世之承負,得了恩的要報恩,結了仇的要報仇。

倚仗眾人之力,便也要還眾人之德。

因而,陳仲不取此法。

不過,形名說融合儒、法,能夠在魏武隕落後,相助魏國逐漸壓制季漢,想必也有其獨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