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逢故友茅廬一言志(4)(1 / 2)

小說:乾心論道 作者:客笑而還

陳仲說過去的他不是現在的他。

就算董志張再大發感慨,佩服得不得了。

蘇元明該不明白也還是不明白。

少年人,一共才十幾年的人生,去哪裡體會六十年的時光意味著什麼呢?

反正不明白就不明白吧。

師父陳仲不允許主動宣揚他的名字和事情。

那蘇元明就聽命不說,只在自己心裡高興高興,自豪一下算了。

吃過飯,陳仲指點著蘇元明完成晚課。

董志張親眼見了蘇元明定坐入靜的困難,不由得感嘆人與人的不同。

隨後陳仲和董志張也各自入靜。

用功結束,打發蘇元明回家,照顧母親。

陳仲和董志張都是修為足夠,完全可以連續幾日夜不睡的人,這就打算通宵談論道法。

陳仲當先說了那所謂“天下妖修總盟會”的事情,以及所謂的“先鋒使者”,圖謀臨蠶郡王一系墳墓,行為詭異的種種。

董志張聞言,也是警惕起來,當即決定先去朝廟,連帶著向董氏討取建築材料的事情,一起通傳。

“子正公放心,家兄如今也有向蓬萊君直奏之權,諒那等鬼祟之徒,只待我蓬萊士族發動起來,必定一舉成擒。”

董志張說到這兒。

陳仲忽然想起來另一個故人。

“子鳴且慢,我久聞桓志一統蓬萊之名,卻不知蓋陽郡當下如何?”

蓋陽郡在蓬萊東部,為北帶山脈、大裂谷與南帶山脈所阻隔,水氣不運,常年乾旱,黃沙漫天。

那裡只能透過南方的帶方郡,才可以連通蓬萊道洲腹地。

因為這樣的地理優勢,後漢崩亡的幾十年間,那裡長期都是獨樹一幟的。

董志張不知道陳仲為什麼問起蓋陽郡,只以為陳仲是擔心蓋陽郡不會聽從蓬萊君的命令。

“此事關乎蓬萊,非一城一地所能自全,蓋陽叔孫無忌亦非蠢人,不必憂慮。”

董志張說完,自去對面朝廟。

陳仲聞聽,心中也已經有數,雖然兩人的問答並非一事,但陳仲想要知道的已經足夠推斷。

片刻後。

董志張從朝廟中出來,神色卻是大為憂慮。

陳仲微微皺眉,來至院門前。

“子正公!”

董志張還沒到近前,已是忍不住帶上了哽咽之聲。

“北海徐偉長、徐偉長他、他身染時疫,恐將不久於世矣!”

陳仲一驚。

徐幹,染時疫?

北海郡徐幹,字偉長,少年好學,家貧,給同郡士族放牛時,默默背誦從士族家學聽到的文章,有一次被士族族老遇到,考校徐幹,發現他竟然已經自學學會了近兩千字,於是允許他借閱書籍,放牛之餘到士族家學旁聽。

後來徐幹的學問越來越深厚,名聲鵲起,只可惜因為出身,而沒能修行。

他的名字,就連陳仲都聽說過。

只是徐幹的年齡實在與陳仲相差太遠,再加上他一生都在北海郡,當初提攜他的那家士族舉家搬遷,應徵闢,到炎州道去做官,徐幹卻認為魏國政治已經被權臣把持,不肯同往。

所以陳仲只是聞其名,未曾見過他。

“此次蓬萊君召集論道法會,我原想著能將徐偉長引薦給子正公,如今看來……天妒英才、天妒英才啊!”

董志張說著,已經淚如雨下。

陳仲也很願意結識如徐幹那樣的有識之士。

特別是徐幹對於魏國政治的看法,與陳仲不謀而合。

此人雖然未能修行,卻也不一定就比尋常修士更差。

陳仲心中暗道:“桓志召集論道法會,雖其目的必不純粹,但高士如雲,想來應當有所闡發,子鳴邀我同往,我自是要走這一趟的,既然如此,不若先去北海,倘能救下徐偉長,也是一樁美事。”

既然生出這個念頭,陳仲當下便問起徐幹的病況如何。

董志張一聽,哪還不明白陳仲這是動了救人之念,當下急忙把徐幹的情況詳細說明。

卻是徐幹因為家貧,少年時又竭力學習,導致身體虧虛,一直都不是很健康。

董志張和一些慕名與之結交計程車族修士,也不都是吝嗇修行法門之輩,很是有一些,願意無償將法門傳授給徐幹。

但就是因為徐幹身體太虛弱了,而且總有病症纏綿,根本沒辦法邁入修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