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逢故友茅廬一言志(3)(1 / 2)

小說:乾心論道 作者:客笑而還

遙想六十年前。

陳仲路遇釣叟,當先便被問起“去留之志”。

當時陳仲因仙門太守橫暴百姓,被激起義憤,怒而將之刺殺,原本是根本沒有任何蠅營狗苟的念頭的。

而彭術本是陳仲舊交,率眾起義,見到陳仲已經刺殺了仙門太守,立刻就神色大變,將兩人的交情拋諸腦後,哪怕後來虛情假意,要奉承陳仲,卻也瞞不過陳仲的眼睛。

憤慨之下,陳仲提劍而去,心中對於世事可謂失望至極。

朝廷腐朽,吏治昏暗,民眾也同樣不堪。

這些是“方圓之內”,是俗世景象,與陳仲所渴盼、嚮往的世界,差距太大!

所以,當釣叟問起志向,陳仲理所當然地回答——逍遙方外。

“方外”對應的不是一片具體的世界,也不是特指的仙境、神鄉,它只是陳仲內心渴盼的世界的代指。

這雖然是一時激憤之語,但實質上也是他內心深處的真正志向。

若能將俗世變得猶如內心的“方外”一般美好,則留。

若不能,則去。

隨後的六十年間,陳仲目睹人世的種種變遷,志向不僅沒有動搖,反而愈發堅定。

這,正是陳仲最終能夠突破感應之境的先決條件。

他對修行的堅持不懈,對妖邪惡行的不妥協,都是對志向的踐行,因此才能夠等到最終的突破。

當然,對志向的堅持,只是突破感應的必要條件之一。

除此外,更要辨別志向的“真”、“偽”。

有的人受到環境影響,自以為自己的志向很高遠,諸如平息亂世、開創仙途之類,但實質上內心深處,他只是想要擁有崇高的地位,優渥的生活,有人吹捧、有人侍奉。

志向本無高下之別,哪怕是追求地位、享樂,若能認清內心,並且奉行不悖,實質上也算是滿足了“持志以恆”的條件。

關鍵在於,能夠辨別真偽的人卻並不多。

因為很多時候,受到環境影響而出現的“偽志”,與內心深處的“真志”的區別,並不會有“平息亂世”和“追求享樂”之間那種一眼可辨的顯著差異。

而在志辨真偽之後,還有重要一關。

便是修行人的“真志”,是否能夠與其選擇的修行法門相合。

以當世最為流行的儒家法門而言,無論它與五行論融合,還是與其它法門相參,只要還是儒家的根基,便免不了“致大同”的方向。

大同,是先師孔子對世間完美社會的想象與期盼,若能實現大同之世,便可謂人人如龍,皆為聖人。

先師孔子以“致大同”為志向,著述出的儒家學問、法門,均是完成這一志向的方法。

故而修行儒家法門,若是自身志向與“致大同”背道而馳,或者相差太遠,那麼顯而易見,就不可能“感仁應常”!

同樣的,先賢莊子繼承老子志向,追求天地至理,所行求道而已。

釣叟授予陳仲的《劍術》,以莊子、老子為宗,自然也就要求修行者的志向與之相合。

陳仲的志向,與他們有相合之處,卻也有極大分歧,他的“內心方外”之世,與道並不相等。

正因此,他蹉跎多年,直至他的“內心方外”漸趨圓滿,近乎於道,方才應機緣而突破。

這些,在陳仲突破之後,便已明悟清楚。

但他不能訴諸於口。

原因就在那“志辨真偽”。

旁人說的越多,修行者越受影響,“偽志”將層出不窮,越是想要找到真正的志向,越是會迷失其間。

故而陳仲指點董志張,只說立志,不論其它。

董志張思索之間,蘇元明也帶著那李姓鄰人到來了。

那人見到陳仲、董志張,行禮雖然粗野,倒也不慌不忙,一番問安。

陳仲與之交談片刻。

原來這位本是匠籍出身,父、祖皆是木作大匠,他幼年時跟隨長輩,也見過不少府衙中人。

只是隨著仙門郡數次城破,府衙喪敗之餘,匠人也都逃散戶籍,有的去往其它州郡,有的被三姓士族招為奴僕。

只有這李姓木匠與少數幾個匠人,不願背井離鄉,也不肯給士族做奴僕,躲藏在城中,勉強存身。

“老先生誅殺三姓,郡守不敢執問,必是有大本領的人,我等願意為老先生建造觀舍!”

李木匠這是在回答陳仲,他為什麼躲著府衙、躲著士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