淯水南出岫山,途經武次郡城東之時,分為西流和東流。
其中東流一路南下,過新昌郡,在臨蠶郡折向西去,最終在仙門郡南部注入邇海。
西流則穿過殷山山脈,開闢出“深峽斧開,援壁登天”的壯觀景象。
近乎於直上直下的陡峭山崖,矗立在河流兩岸,奔騰的淯水好似一條長長的白玉帶。
水面上行船,仰頭觀望,只能看到山崖直插入雲,猶如已經連線到了天外一般。
時不時的,有鷹隼猛禽出入雲層,也能偶爾看到善於攀登的動物在崖壁上往來。
據傳說,這壯觀的景象,是上古之時,兩位大修士相爭鬥時造成的。
但那場爭鬥並沒有什麼結果,因為爭鬥造成生民死亡,惹怒了真如妙有世界中的聖王伏羲氏,伏羲氏降下一道諭旨,兩名大修士便即消失,連他們的名號以及過往事蹟都一併泯滅。
於是後世之人,僅僅留下了一個關於他們的傳說。
真如妙有,便是仙界的古稱。
當今修士難以解讀“真如妙有”到底是什麼含義,於是這個稱謂也很少有人再用。
“子正公,昨夜、我實在是失禮了!”
董志張看起來已經從哀痛情緒中恢復了平靜。
他來到正在船頭,一邊觀望山景,一邊駕馭小舟的陳仲身邊。
“子鳴乃是真性情,何來失禮一說?”
陳仲向身側邁過一步,讓出一些位置,使董志張可以與他並肩立在船頭。
站在了這裡,只見前方濁浪滔滔,小舟逆流而上,不時便有一些若隱若現的礁石,與小舟擦肩而過。
不對!
應該說,是小舟與礁石擦肩而過。
這艘船,是董志張在仙門郡,向太守孔蘩露臨時借用的,就是一艘再普通不過的漁舟。
船尾有櫓,船頭有篙。
打漁的工具只留下了兩支釣竿,一個魚簍。
船上則唯有陳仲和董志張二人而已。
董志張回身去看,船尾的櫓槳無人操縱,而那船頭的長篙就在他身側靜靜放著。
“這……”
董志張哪裡還不明白,小船逆流而行,當是陳仲的能為!
“子正公,這是法術?”
董志張頗為羨慕。
他沒有突破感應,根本修煉不成法術,即便勉強修行了幾門障眼法護身,也不可能做到如陳仲這般,毫無煙火氣地駕馭行船。
然而,陳仲自從成就感應,哪裡有時間去修煉什麼法術?
輕笑搖頭。
“望氣術耳。”
陳仲的望氣術,在他的故交中可不是什麼秘密,也有不少人想要向陳仲學習這手本領,可惜至今無人成功。
甚至,就連陳仲入靜時“觀辨諸氣”的法門,大多數朋友也無法領悟。
倒是蘇元明,在這方面應當算是悟性頗高。
董志張聽到是望氣術,不由得更加羨慕了,但同時也難以理解,怎麼望氣術還能用來駕船嗎?
這種疑惑,對於不通望氣之人,卻是無法言講,甚至於那陳仲自悟的飛劍之術、斬氣之術、步虛之術等等,歸根結底,都可算是望氣術。
兩人立在船頭,閒談片刻,董志張便拿起了長篙。
昨天夜裡,他們出發,陳仲讓董志張先行休息,畢竟情緒波盪過大,也是有損功行的。
如今董志張恢復了平靜,便來替換陳仲。
陳仲也不推辭,他突破感應也有兩日時間了,身體逐漸適應了新的狀態,是時候可以嘗試著修行下一步的法門。
感應之後,接下來的修行,在《劍術》稱為元真內景。
也即是那副骷髏圖。
而要開始這一次第的修行,第一步便是忘記骷髏圖。
雖然《劍術》中,僅有一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但修行法門從來都是一以貫之的,不存在前面用過了,後面就沒用了的情況。
感應之前的心齋、嬰寧和坐忘三關,是基礎,同時也是從始至終都要保持、運用的。
骷髏圖做為外部帶來的“認知”,則必定與陳仲自身有所不合。
死板按照骷髏圖去修煉自身,修不成還則罷了,真要修成了,只怕陳仲也就不再是陳仲了。
陳仲隨意選了個舒服的姿勢,抱著鈞平劍坐下。
定靜中,只見自身諸氣升騰,逐漸將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