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願清淨舍氏神通(2)(1 / 2)

小說:乾心論道 作者:客笑而還

“那人在說什麼?”

董志張好奇心最大,耐不住性子發問。

徐幹示意他去看大檀樹下。

那裡桓志正自聽著郭況的躬身言語,而後露出滿意神色,點著頭開口說了一個“從之”。

於是郭況重新直起身子,面對臺上眾人,用他那獨特的嗓音高聲宣佈:“聚窟道洲舍家賢士舍磨騰,以王氏承先郎君連鬥三場,多有損耗,賢士願代郎君,與許公崇德一論道法。君上諭旨從其請。”

王承先聞言眉頭大皺,聚窟道洲來的兩個自稱舍家的大修士,他並不熟悉。

也是在檀德臺上,才第一次見到。

不過,他跟隨師父裴元紹,於太平道宗修行之時,也是聽說過舍家的。

這一脈學問源出於何處,說法眾多,但在中古末,近古初,舍家出了一位堪比莊子、孟子、荀子、墨子等大賢的宗師人物,後人尊其為舍子,舍家之名也由此而來。

又因舍子出身於聚窟道洲一土人首領之家,一生都致力於教化聚窟道洲土人,故而舍家經典均為土人文字所著。

至前漢時,天下一統,聚窟道洲土人諸部遣使納貢。

前漢高祖因聚窟道洲土人風俗、文教皆與它處不同,故而許其自治,只需納貢稱臣,不得隨意加害前往聚窟道洲遊歷之民即可。

但聚窟道洲土人部族眾多,互相不睦,數百年往來攻殺亂鬥不止。

兩漢天子均不願過多理會,由是士人遊歷聚窟道洲的也日漸稀少。

直到後漢末帝即位前後,聚窟道洲才有一位舍家大修士跨白駒,攜舍家經典三百部,西渡東海,經長州道,進入雒都。

朝覲末帝后,得以在雒都受賜住處,稱為——白駒寺。

那位舍家大修士在白駒寺潛心註釋舍家經典,試圖使洪陸學者都能瞭解舍家,可惜的是末帝被張角所刺,白駒寺也在後續的戰亂中被毀。

太平道宗內對於舍家情況的瞭解,多來自於當年張角拜訪白駒寺,返回太平道宗後留下的相關記述。

六十年後的今天,舍家再次有大修士離開聚窟道洲,卻不是前往洪陸八州,而是首先選擇了蓬萊。

王承先倒是也有看看這些舍家大修士具體有什麼手段的想法。

但,讓他們替自己與許季山斗法?

“聚窟道洲,舍家?”

此刻,檀德臺上,能如王承先一般,識得舍家來歷的,乃是極少數。

種種諸如此類的疑問,紛紛響起。

董志張比剛才更好奇了。

徐幹聽說過一點:“聚窟道洲與我蓬萊,隔有邇海、生州道南部以及東海的西部海域,或者從南方滄浪海繞行,也可海路直抵。但不論如何走,都堪稱路途遙遠。”

邇海範圍廣大,向北,隔開了蓬萊道洲與鳳麟道洲。

向西,隔開了蓬萊、鳳麟與生州道和瀛州道。

但這片大海也同樣被兩道洲、兩州道所包裹,故而得名邇海。

生州道再向西的東海,則是當世第一大海。廣闊無垠,因其在洪陸之東而得名。

要跨越兩海一州,確實遙遠。

不過南方的滄浪海更不能選,那邊終年巨浪滔天,連稱霸海洋的鱗蟲一族都不敢深入其中,故而得有滄浪之名。

董志張一邊嘖嘖稱歎,一邊又繼續問:“卻不知這舍家之學,有何精妙?”

這個問題,徐幹就回答不了了。

叔孫無忌也不行。

唯有陳仲,答道:“聚窟道洲部族眾多,每一部族所持舍家之學,亦有不同,精妙處自是不少,卻非片刻間所能言述。”

這邊三人都知道陳仲早年遊歷天下,見識之廣博,恐怕檀德臺上再沒第二人能夠相比。

聽了陳仲的說法,徐幹類比道:“那便是好比孟子與荀子皆為儒家,陰陽家與名家皆自道家而生?”

陳仲微微頷首:“更似孟子與荀子。”

孟子與荀子都自認是儒家門徒,同時後人也認為他們是儒家傳人,只不過是儒家內的不同學派。

而陰陽家、名家雖說均與道家有著深厚淵源,但其創始者不以道家自居,道家嫡傳也不認為這些人屬於同門,後人更是直接將他們的學問別樹一家。

舍家內部的狀況,應當說是兩種都有,但前者乃是主流,後者極少且難以獲得廣泛公認。

董志張便道:“如此,便只說源頭,簡單說說!”

“源頭,也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