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承稍稍年長,開蒙後知曉道理,卻難以理解後母為何會如此做,故而擇機詢問。
孔氏對董承道:“世家之族得為世家者,何也?知仁義、明事理、守孝悌耳,能為此者,則能捨一己小利,而為闔族大興之子孫代代不絕之大義。我為嫡母,止憐腹生之幼、不愛失怙之長,得利何小,失義何大?”
董承由此深受感動與啟發。
後來二人父親董玟將逝之前,把兩個嫡子叫到床前,問他們個人志向。
董承讓董志張先說,董志張從小崇拜長兄的學業與修為,就說自己一心向道,立志成為大修士。
輪到董承,他便回答說,他的志向是光大董氏族門,能讓族中胸懷向道之志的兄弟姐妹無需分心旁顧。
於是董玟將董氏族長之位交託於董承。
董志張後來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少年時一心修行的長兄,當年會做出那樣的選擇,而且在董志張詢問的時候,董承只說突破感應便已足夠,本就不願繼續在沒有前路的修行上虛耗生命。
直到孔氏臨終,董志張才知道了自己母親與長兄的那段問答。
如今想來,董承或許並不是真的對修行毫無念想了。
否則,董承又憑什麼突破了感應的呢?
他只是在做出選擇後,將他自己對修行的期冀,轉而寄託在董志張,以及董氏的諸多後輩子弟的身上。
董志張忽然抬手掩面,擦拭淚水。
“多年蹉跎於此,有何面目再見長兄?!”
董志張羞愧無地,卻是終於在心底生出了一絲決絕之心。
“我董志張必當不負長兄之志,不負純仁公之望,不負此生向道之行!”
這一刻,董志張無比贊同陳仲所說的,當今仙道中斷的問題,不在法門,而是在人!
三千年來,固然有無數俊傑為了衝破阻礙,為重開仙道而義無反顧地殞命衝關。
但,關礙沒有被衝破。
那就說明向那裡發起衝擊的人還不夠多!
既然生在當下這樣一個時代,能夠成為衝關之人,本身便是榮耀!
若為天下重開仙道,死又何妨?
霎時間,浩然之氣直衝天際,風雲變色!
淯水河畔。
董志張放下衣袖,怔忪不知望處,但淚水已盡,面色堅毅再無猶疑。
眾人見此,又看看另一邊仍在自顧自舞劍的羊壇。
紛紛相視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