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丁遜之改弦易轍(2)(1 / 2)

小說:乾心論道 作者:客笑而還

丁夏不是蠢人。

陳仲幾乎明示了他自己的態度,特別是剛剛贈送黃金。

如果說,《太史公書》中沒有桑弘羊列傳,代表的是太史公個人,對桑弘羊的批評表態。

那麼,陳仲對此贊同。

同時,陳仲認為丁夏現在也和桑弘羊類似,應當受到批評。

但陳仲兩次詢問丁夏“以為如何”,不是要強壓著丁夏認同陳仲的批評。

陳仲在問,你知道我因為什麼要批評你了嗎?

丁夏不知道。

或者說,他從陳仲最後贈送黃金的舉動中,隱約可以領悟陳仲的觀點。

但是,丁夏沒辦法說服自己,陳仲的觀點就是正確的。

治政畢竟不是修行。

即便是老子、孔子二位先師,在治政上實際也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建樹。

儒家能夠最終在前漢,於百家學說中脫穎而出,實是以董廣川為代表的,那一批儒家傳人主動吸納五行論,且吸納地最徹底,最能迎合當時最廣大修士前途無路,急需尋找方向的心理,所造成的結果。

從一定意義上講,自董廣川開始,儒家便已經不是先師孔子的儒家了。

當今的儒家,正變得越來越“善於”迎合。

五行論不足為人心所向,便去吸納法家。

有朝一日,形名說不足為人心所向,它一樣會去繼續吸納其它什麼學說。

這是可以預見的。

而這,也正是治政者所必需擁有的。

修行之士,特別是境界高深的修行之士,哪個不是對自身所持道理極為堅持?

要他們去“善於”迎合,完全是想多了。

故而長於治政的大修士極為罕見。

陳仲當下在修行方面的聲望固然崇高,但要在治政上發表看法,還真就未必能夠令人信服。

丁夏覺得,兩個農夫受傷可以得到救治,本就是天大的機緣了,如此這般都還做得不足,那麼今後但凡有人受傷生病,都依照今日的例子?

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讓不可能的好事成為可能,是修行之人的責任。

讓可能的好事常常發生,才是治政者的責任。

更何況,兩個農夫在被救治之後,還是那樣一副天塌地陷的表情,實質上讓丁夏很不喜。

救你們還救錯了?

非要得了黃金才千恩萬謝。

怨不得先師有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那些反對這樣理解的人,根本就不懂得何為“民心”,更不懂得何為治政。

丁夏心中如此想著,面上倒是未曾顯露什麼情緒,

他只是不服氣。

這便開口問那剛剛得了黃金的兩兄弟:“你二人已得救治,因何沮喪?”

太守問話,兩兄弟瑟瑟不敢回答,求救一般目光掃下瞟掠。

不待陳仲開口,王承先站了出來安撫二人。

在武次郡,王承先數次講道,他的名字也可稱得上家喻戶曉。

得到了王承先的安慰,以及安全承諾。

兩兄弟才終於安心了一點。

同時,丁夏似也感覺自己可能因為心中不服,問話過於冷硬,見兩兄弟情緒稍稍安穩,便又刻意緩和語氣,要他兩人大膽回話,無論如何也不會降罪。

“小人、小人剛剛聽這位郎君說,說小人三個月都不能下地做事,所以才……”

“我們阿耶死得早,家裡就我倆能拉耬,三個月不能下地,收谷的事情女人還能做,下種時……”

丁夏已經皺起了眉頭。

王承先卻奇怪了:“你們自己拉耬?怎不借牛?”

“屯長……”

“別胡說!”

做哥哥的攔住弟弟,這些大人物或許能幫他們一次,但卻不可能直接讓他們永遠脫離當下的生活環境,現在得罪了屯長,將來日子還怎麼過?

須知丁夏在武次效仿曹魏,廢亭改屯,不同的只是丁夏推廣的主要是民屯,而非軍屯。

一百戶左右立一屯,屯長從有威望,能夠帶領一屯百姓安穩生活的人中任命。

什麼人能夠符合條件?

無非是相對於普通百姓,家族更龐大,人口更眾多的寒門士族。

即便現在的屯長被丁夏親自過問給拿掉,換上來的,多半還是之前屯長的同族。

丁夏當然也知道這種情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