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三言志乾心論道(3)(1 / 2)

小說:乾心論道 作者:客笑而還

“小友,能為此否?”

陳仲虛虛託著浮在掌心上方三寸、一字排開的三口鈞平,回身問王承先。

王承先這才醒悟過來,隨後便滿是不可思議地回答道:“不能。”

法器,那畢竟是法器啊!

之前檀德臺上舍納蘭憑藉三千威儀蓮華迦努,力抗高獲與楊鳳聯手。

但那個時候,舍納蘭也不過是維持個不勝不敗,勉強不讓高獲的玉笏白光擊落下去。

甚至,那場鬥法若持續下去,舍納蘭多半要當先力竭落敗。

而王承先後來固然是擊敗了舍納蘭與舍磨騰的聯手,但舍納蘭先與高獲、楊鳳鬥法一場,有所損耗,再來便是他畢竟無有法器,並不能以此認為,王承先就能同樣擊敗手持玉笏的高獲。

陳仲此次卻是乾淨利落地憑藉一手法術,破去了高獲法器。

王承先親口承認他做不到,似是情理之中,卻無論如何,也在眾人意料之外。

畢竟,這法術,是王承先的啊!

而且也沒人會認為,王承先在今日之前就將法術傳與陳仲了。

短短時間。

陳仲就將一門法術,修煉到了比它的原主人更加強悍的程度?

這時,又聽陳仲繼續道:“此術擬《道德》之意,質則陰陽相化之理。”

邊說,邊可見那三口鈞平,分別展現出種種“陰陽表裡”的變化。

如,一口劍由輕化重、由鈍化利、由長見短、由拙轉巧……

種種化變,不一而足,卻全然都在一劍之中隨化隨轉。

三口鈞平,便是同時三種“陰陽”化變。

眾人恍然大悟,一生二、二生三,陰陽為二,故而能夠擬化出“三生無窮”之意。

陳仲又問王承先:“小友能為此否?”

王承先震驚到渾身發抖,說不出話來,只是搖頭。

須知,他在檀德臺上,一身化而為三,三個“王承先”所顯露的表情,各不相同,但無論如何,必定是其中兩個王承先的表情氣質相對為陰陽。

要在一個“化身”中,隨時陰陽轉化。

王承先做不到!

更別說三個“化身”同時化變三種不同的陰陽之象。

陳仲輕嘆一聲,再度變化。

三口鈞平,霎時間盡皆散開,成了眾人可直觀望見的各色“雲氣”。

這些雲氣絞纏遊走,又分為截然不同的三種顏色——紅藍白。

其中紅藍相遇,必然爭鬥。

此時便會有白色“雲氣”悄然來至,並不分開二者,而是混入其中,好似導引,使得紅藍變為有序流轉的迴圈,竟是合為一體。

三色“雲氣”,最終又在外構成劍形。

在場眾人,即便是不曾修行的徐幹,也能明悟,那紅藍必是象徵陰陽,白色氣息則應當是陳仲在檀德臺上,點評此術時說過的儒家中庸之意。

眾修士,霎時間便將這門法術明悟了七八分。

跟著謝鯤來的羊壇,忽然大叫一聲:“我懂了!”

叫完,便見他直接將劍鞘丟掉,雙手握著他那怪異的碩大長劍,旁若無人地揮舞起來。

當是領悟了什麼劍招。

眾人看他一眼,便又慌忙將注意力轉回到陳仲身上來。

生恐錯過了陳仲半個字的言語。

而這一次,陳仲沒有再問王承先能否做到,直接開講:“此術以陰陽化變之理為基,以中庸之道為相,擬為三生無窮之意,堪稱已得三家之妙,能作此術,即知郎君天賦之才,非我等才不過中人之輩可及。”

聞言,如高獲、楊鳳、謝鯤、丁夏這些在檀德臺上沒能聽到陳仲點評的大修士,便都恍然大悟。

原來是儒家中庸之道!

當世主流的儒家子弟,或可稱為五行儒,對於龐雜的禮儒、治儒、藝儒等等分支,便都止於瞭解,並不深入鑽研。

中庸之道便是禮儒、治儒這兩支儒家傳承中多所言及的內容。

因此一開始,他們也未曾辨認出來。

而王承先聽陳仲誇獎他的天賦,登時生出無地自容之感。

陳仲竟然說他自己“才不過中人”。

中人就是指普通人,他說自己的才能跟普通人相當!

王承先實在是麻木了,都不知道該如何表達:“這、這這,如何敢當……晚輩、晚輩這法術,陳公一見便精,此此、此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