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先有兩個問題。
後一個,陳仲沒辦法回答,因為他本身就不持融合五行的儒家觀點。
而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人中……
許季山當先開口。
“小友,我等豈不知五行論有負世人重望?只是此論畢竟出於仙人,尚算是有跡可循,若就此輕棄,誰能肯定,新學、新論,定可超過舊論呢?”
這是絕大多數堅持《五行白虎通》、《五行太玄經》等舊日法門的修士的根本顧慮。
伏生是距離當今最近的飛昇仙真。
他親口所傳的五行論,甚至比中古時,透過那些殘存高修口述、記錄下來的上古殘章斷典,更具說服力。
許季山說完,其餘人也紛紛點頭稱是。
王承先又如何不知道這些呢?
但這種說法不能讓他信服。
上古之時,仙真極多,也不是個個都飛昇離去的。
那些人間留下傳說的仙真,哪個不是長久駐世?
為什麼伏生才一出世,便急忙飛昇而去?
為什麼伏生只傳五行論,卻不傳其它上古經典,更不要說上古法門了。
至不濟,伏生就不想在人間留下一脈道統傳承嗎?
他自己的修行法門,總是可以宣講的吧?
但統統都沒有!
故而,有人推測。
上古天地,與近世不同。
上古仙真修行之法,已不適用於今日。
這才會有上古與中古間的斷裂。
才會使伏生一朝出世,便急急忙忙飛昇離去。
很可能,伏生所知的,僅剩下五行論相對適用於近世了。
但這種適用,也並非完完全全的合適,而是還需要當世修士自行摸索、改造的。
故而今日之修士以之修行,始終無法打破那橫亙上方的阻礙。
此猜測,便是現下拋棄五行論,另立新學的思潮源頭。
而王承先,做為太平道宗的核心弟子,突破了感應的大修士。
他從太平道宗所知道的隱秘,遠比其他修士更多。
那便是!
當世仙真,不止伏生一位!
太平道宗祖師何丹,少年時與同村夥伴入霍山採藥,遇山羊傳道。
山羊對二人誦唸“道經”一篇後,便即化作流光飛去,原地則留下了兩冊道書。
何丹與夥伴直至山羊化流光而去,才從山羊所誦“道經”中清醒過來。
但清醒之後,兩人談論聽講所得,竟是完全不同。
再看山羊留下的兩冊道書,也是每個人只能看懂其中一冊。
何丹能夠看懂的那一冊,名為《陰陽內經》。
另外一冊則是《陰陽外經》。
兩個人分別通讀了道書之後,交流所得。
這次更加怪異。
除去修行次第的名稱,其它一切都是相反的了!
最終兩人大吵一架,不歡而散。
多年後,何丹據霍山,創立太平道宗,並將《陰陽內經》與何丹一生修行中,蒐集整理的其它諸多法門、法術、符籙等等,全部合歸一起,另以《太平經》稱之。
一來是稍稍遮掩自身道統來歷,以免被當年獲得了《陰陽外經》的夥伴察覺、針對。
畢竟,當年就是他們兩個反目成仇後,爭奪霍山,何丹取勝,他那夥伴不得不遠走他鄉,不知所終。
二來,便是何丹希望能夠透過《太平經》的傳承,最終使天下太平,改變後漢中後期世家大族把持朝廷,外戚、宦官輪番內鬥,造成的政治昏暗,民不聊生的局面。
但直到張角之時,何丹的大願不但沒能實現,而且還是張角親自刺殺了末帝,開啟了漢亡之後,至今長達六十年的亂世。
《太平經》因之而名聲大噪。
《陰陽內經》的名號,則除去太平道宗核心弟子,外面幾乎無人知曉。
當年何丹大限將至時,在太平道宗內留下遺訓,說那傳道山羊必定是仙真所化,要求宗門弟子有朝一日,定要尋回《陰陽外經》,如此才能得到完整的登仙法門。
何丹非常篤定,《陰陽經》內外合一,必定法門完整。
因為內、外二經中,都有對修行次第的完整描述。
而次第名稱,則與中古修士所蒐集到的,一家上古法門一般無二。
這一家法門修行,在登仙之前,共有四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