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次第。
分別是練氣境,三次第:飲氣、食露、餐霞。
築基境,四次第:通靈、靈幡、法臺、神宮。
通靈,亦即儒家所言感應。
神宮約略相當於儒家的正言之境,但陰陽道統與儒家道統在這一次第的時候,修行法門已經大相徑庭,且成就之後的能為也極不相同。
何丹手中單獨的《陰陽內經》,便只能讓太平道宗弟子修行至神宮。
何丹認為上古修行法門的失落,並不是天地有變造成的。
否則不會有仙真化身山羊,再次傳道。
世間修士的猜測,應當是錯誤的!
可惜的是,當年何丹二人,應是沒有透過傳道仙真的考驗,兩部道書分離,故而仍舊未能獲得完整的修行法門。
何丹亡故後這麼多年過去,太平道宗一直在秘密尋訪《陰陽外經》的訊息。
只不過,長時間的無所得之下。
太平道宗內,知曉此事的核心弟子們,在尋訪外經的同時,也開始積極尋求其它新的方向上的突破!
他們是當世最為相信,五行論並非唯一方法的修士。
不過,這樣的隱秘,外人極難知曉。
就連陳仲,也僅僅知曉《太平經》,根本不知道《陰陽經》的存在。
但陳仲自己,也是路遇釣叟傳道的。
冥冥之中,陳仲反倒是當世最能理解王承先的極少數人中的一個。
當然,理解不意味著想法相同。
陳仲支援新的,也同樣支援舊的!
五行論也好,形名說也罷,甚至陳仲認為的王承先、何晏、王弼等人繼承、發展的何鹹“體用說”,都是極有價值,極有可能重開仙道的。
之所以這麼多年來,始終不得寸進。
其關鍵,還是人的問題!
這是陳仲從他自己身上得出的結論。
他修行《劍術》,若非陰差陽錯,在仙門山中突破,這門傳承甚至還在被人懷疑是否能夠達到感應境界呢!
修行,不應是法門、學說的問題,而從來都是人的問題!
就如襄公矩死前,對桓志強調,新政、舊政的關鍵在於得人。
治政也好,修行也罷。
制度、法門,只是階梯。
若不得人,階梯無用。
若能得人,即便沒有階梯,也可壘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