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部分(1 / 4)

小說:太平廣記 作者:

罰�

東都豐都市,在長壽寺的東北面。在最初剛建城牆時,挖出一座古墓。是土藏,四周沒砌磚,棺木已經腐朽,一碰就散架了。屍體的頭上戴一塊平上巾,穿紅衣裳。並得到一行銘文,寫道:“筮道居朝,龜言近市。五百年間,於斯見矣。”當時經通曉這方面知識的人對照查驗,認為是魏黃初二年所葬。

樊欽賁

寇天師謙之,後魏時得道者也,常刻石為記,藏於嵩山。上元初,有洛川郜城縣民,因採藥于山,得之,以獻縣令樊文。言於州,州以上聞,高宗皇帝詔藏於內府。其銘記文甚多,奧不可解。略曰,木子當天下。又曰,止戈龍。又曰,李代代不可移宗。又曰,中鼎顯真容。又曰,基千萬歲。所謂“木子當天下”者,蓋言唐氏受命也。“止戈龍”者,言天后臨朝也。“止戈”為“武”,武天后氏也。“李代代不移宗”者,謂中宗中興,再新天地。

“中鼎顯真容”者,實真宗之廟諱。“真”為睿聖之徽諡,得不信乎。“基千萬歲”者,“基”玄宗名也,“千萬歲”蓋歷數久長也。後中宗御歷,樊文男欽賁,以石記本上獻,上命編於國史。(出《宣室志》)

寇天師字謙之,後魏時得道。他經常在石頭上刻字記事,然後將刻字的石頭藏於嵩山中。唐朝上元初年,洛川郜城縣有一百姓,因到山中採藥,得到一塊石頭。他把這塊石頭獻給縣令樊文,縣令將此事稟報州官,州官又上奏給皇帝,高宗皇帝下詔將石頭藏於內府。這塊石上刻字記述的事很多,而且深奧難解。簡要地說,有“木子當天下”,又說“止戈龍”、“李代代不可移宗”、“中鼎顯真容”、“基千萬歲”等等。所謂“木子當天下”,是說唐朝李氏受天命該當皇帝。所謂“止戈龍”,是說則天武后要臨朝當政:“止戈”為“武”,是指武則天。所謂“李代代不移宗”,是說中宗皇帝使唐朝重新振興起來,使天地再度煥然一新。所謂“中鼎顯真容”,其實是指睿宗的廟諱,因為“真”是睿宗的徽號,能讓人不相信嗎?所謂“基千萬歲”,“基”是玄宗的名字,“千萬歲”是指他經歷的時間長久。後來中宗皇帝登位,樊文的兒子欽賁把石記本獻上,皇帝下令將它編入國史。

姜師度

衛先生大經,解梁人,以文學聞。不狎俗,常閉門絕人事。生而敏悟,周知天文曆象,窮冥索玄。後以壽終,墓於解梁之野。開元中大水,姜師度奉詔鑿無鹹河,以溉鹽田。剗室廬,潰丘墓甚多,解梁人皆病之。既至衛先生墓前,發其地,得一石,刻字為銘,蓋先生之詞也。曰:“姜師度,更移向南三五步。”工人得之,以狀言之於師度。師度異其事,嘆詠久之,顧謂僚吏曰:“衛先生真奇士也。”即命工人遷其河,遠先生之墓數十步。(出《宣室志》)

有位先生名叫衛大經,解梁人。因有學問而遠近聞名,不媚俗,經常閉門而謝絕與他人來往。他生來天資聰慧而有很高悟性,通曉天文曆象,對天宇間的玄奧也有很深的研究和探索。後來壽終正寢,葬於解梁郊外。唐開元年間發大水,姜師度奉皇帝之命開鑿無鹹河,用以灌溉鹽田。他拆除了很多房舍,剷平了很多墳丘,解梁的百姓都很不滿。等挖到衛先生墓前,在向地下挖土時,發現一塊石頭,刻字為銘,那是當年衛先生留下的話。他寫道:“姜師度,更移向南三五步。”修河工得此石後,便把這一情形稟報姜師度。姜師度對此事十分驚奇,他感嘆良久,對左右的僚屬們說:“衛先生真是奇才啊!”就立即命令修河工們改變河道走向,離開衛先生的墓地幾十步遠。

鄔載

開元中,江南大水,溺而死者數千。郡以狀聞,玄宗詔侍御史鄔君載往巡之。載至江南,忽見道旁有古墓,水潰其穴。公念之,命遷其骸於高原上。既發墓,得一石,鑿而成文,蓋志其墓也。志後有銘二十言,乃卜地者之詞。詞曰:“爾後一千歲,此地化為泉。賴逢鄔侍御,移我向高原。”載覽而異之,因校其年,果千歲矣。(出《宣室志》)

唐朝開元年間,江南發大水,淹死好幾千人。郡守把這種情況上報給皇帝,玄宗下令讓侍御史鄔載前往巡察。鄔載來到江南,忽然發現道旁有座古墓,被水沖壞而注入墓穴。鄔載很憐憫,便叫人把墓中的骨骸遷到高地上。等到挖墓的時候,發現有一塊石頭,上面刻有文字,是記載這墳墓情況的。志後有銘文二十字,是占卜此地為自己墳墓的人說的話。他寫道:“爾後一千歲,此地化為泉。賴逢鄔侍御,移我向高原。”鄔載看了看很感奇異。於是查驗這墓的年代,果然有一千年了。

鄭欽悅

天寶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