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開元末年,在雷州發生了雷公與鯨格鬥的事。鯨的身體躍出水面,雷公有好幾十個,在天空中上下翻騰。有的施放雷火,有的邊罵邊打,經過七天才結束。在海邊的居民都前去觀看,不知它們誰取得了勝利,只是看到海水都變成了紅色。
漳泉界
唐開元中,漳泉二州,分疆界不均,互訟於臺者,制使不能斷。迨數年,辭理紛亂,終莫之決。於是州官焚香,告於天地山川,以祈神應。俄而雷雨大至,霹靂一聲,崖壁中裂。
所競之地,拓為一逕。高千尺,深僅五里,因為官道。壁中有古篆六行,二十四字,皆廣數尺。雖約此為界,人莫能識。貞元初,流人李協辯之曰:“漳泉兩州,分地太平。永安龍溪,山高氣清。千年不惑,萬古作程。”所云永安龍溪者,兩郡界首鄉名也。(出《錄異記》)
唐代開元年間,漳州和泉州因為疆界劃分不均而訴訟到府臺,制置使不能判定此案。等到幾年之後,這案子越來越亂,最終也沒有個結果。於是,二州官便焚香禱告,祈求天地山川之神給予回答。不久大雷雨來到,霹靂一聲,將懸崖峭壁從中間劈裂。裂開之處,開闢出一條小路,有一千多尺高,只有五里深,因而將其作為一條官道。峭壁上有六行古篆字,一共二十四個,每個都有好幾尺長,二州雖以此為界,但那些字無人能識。貞元初年,流亡在外的李協辨認出這些字,說是:“漳泉兩州,分地太平。永安龍溪,山高氣清。千年不惑,萬古作程。”這上面所說的永安、龍溪,就是兩州交界處第一鄉的名字啊。
包超
唐安豐尉裴翾,士淹孫也。雲:玄宗嘗冬月,詔山人包超,令致雷聲。對曰:“來日午當有雷。”遂令高力士監之。一夕,醮式行法,及明至巳,曾無纖翳。力士懼之。超曰:“將軍視南山,當有黑氣如盤矣。”力士望之,如其言。有頃風起,黑氣瀰漫,疾雷數聲。
上令隨哥舒翰西征,每陣嘗得勝風。(出《酉陽雜俎》)
唐代安豐縣尉裴翾,是裴士淹的孫子。他說,玄宗皇帝曾經在農曆十一月裡,召見山人包超,讓他引來雷聲。包超回答說:“明天中午應該有雷。”於是,玄宗命令高力士前去監督。一天傍晚,包超開始祭祀、祈禱,施行法術,一直到天亮又近中午,天空仍然沒一絲雲彩。高力士十分擔心。包超說:“將軍請往南山看,那裡應當有黑氣盤旋不散啊。”高力士望去,果然正象他說的那樣。不一會颳起風,黑雲擴散開來,響起幾聲霹靂。後來皇帝命令包超跟隨哥舒翰征討西方,每仗都取得了勝利。
張須彌
唐上元中,滁州全椒人蒼督張須彌,縣遣送牲詣州。山路險阻,淮南多有義堂及井,用庇行人。日暮暴雨,須彌與沙門子鄰,同入義堂。須彌驅馱人(“人”原作“又”,據明抄本改)王老,於雨中收驢。頃之,聞雲中有聲墮地,忽見村女九人。共扶一車。王有女阿推,死已半歲,亦在車所。見王悲喜,問母妹家事,靡所不至。其徒促之乃去。初扶車漸上,有云擁蔽,因作雷聲,方知是雷車。(出《廣異記》)
唐代上元年間,滁州府全椒縣倉督叫張須彌。一次,縣官派遣他押送牲畜去滁州,山路崎嶇難行。淮南一帶很多地方都有不收費的房屋和水井,用來庇護過往的行人,故將這種房屋稱為義堂。太陽落山時下起了暴雨,須彌和佛門弟子們一起進了義堂。須彌督促趕馱子的王老漢冒雨把驢圈起來。有頃,聽見雲裡有聲音落在地上,王老漢忽然看見九個鄉村女子共扶著一輛車。他有個女兒叫阿推,死了已經半年,竟然也站在車子旁邊!見到王老漢,她悲喜交加,便詢問母親和妹妹等家裡的事情,沒有她問不到的。和她一起的人再三催促,她才離去。她剛剛扶住車子,那車子就漸漸升起,有云在周圍遮蔽,併發出響雷聲,才知道是雷車。
蔡希閔
唐蔡希閔,家在東都。暑夜,兄弟數十人會於廳。忽大雨,雷電晦瞑。墮一物於庭,作颯颯聲。命火視之,乃婦人也,衣黃紬裙布衫,言語不通,遂目為天女。後(“後”原作“使”,據明抄本改)五六年,能漢語。問其鄉國,不之知。但云:“本鄉食粳米,無碗器,用柳箱貯飯而食之。”竟不知是何國人。初在本國,夜出,為雷取上,俄墮希閔庭中。
(出《廣異記》)
唐代有個叫蔡希閔的人,家住東都洛陽。一個天氣炎熱的夜晚,他們兄弟數十人聚在廳前,忽然下起了大雨,雷鳴電閃一片昏暗。這時,天上掉下一個東西落在院子裡,颯颯作響。希閔讓人拿來燈火觀看,原來竟是一個婦人,穿著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