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同穴而處。
其國獻毛龍一於殷。殷(王子年《拾遺記》“於殷殷”作“雌一雄放”。按事應在舜時,“殷”字訛。)置豢龍之官。至夏代不絕。因以命族。至禹導川,及四海會同,乃放於洛汭。(出《拾遺錄》)
南鄩國有暗藏在洞穴中的水源,它的下邊通向地脈,其中有毛龍和毛魚。毛龍和毛魚時常蛻骨在空曠的水澤之中。魚和龍在一個洞穴裡相處。這個南鄩國曾經向殷商獻過一條毛龍。殷商那時候設有養龍的官職。到夏代這種官職還有保留,因而用它作為一個部族的命名。到大禹治水,四海會同到一起,就把那條毛龍放到洛水裡了。
龍 場
《王子年拾遺》曰:方丈山東有龍場,地方千里,龍皮骨如山阜,佈散百餘頃。《述異記》:“晉寧縣有龍葬洲。父老雲,龍蛻骨於此洲,其水今猶多龍骨。按山阜岡岫,能興雲雨者。皆有龍骨。或深或淺,多在土中。齒角尾足,宛然皆具。大者數十丈,或盈十圍。小者才一二尺,或三四寸。體皆具焉。嘗因採取見之。”《論衡》雲:“蟬生於腹育(”育“
字原空缺。據陳校本補),開背而出,必因雨而蛻,如(“如”原作“而”。據明抄本、許本改)蛇之蛻皮雲。“近蒲洲人家,拆草屋,於棟上得龍骨長一丈許,宛然皆具。(出《感應經》)
《王子年拾遺》上說:“方丈山之東有一個龍場,方圓一千里,龍皮龍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