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部分(2 / 4)

小說:太平廣記 作者:

乳飛仙已滴成到腰部以上,那個人在這裡用手捧水漱口。過了一年他又去了,見到他捧水漱口的那個滴象已經完成,乳水也不再滴了,但當年手捧水的地方,衣服缺有二寸沒有滴成。

古鐵鎖

齊郡接歷山,上有古鐵鎖。大如臂,繞其峰再浹。相傳本海中山,山神好移,故海神鎖之。挽鎖斷,飛於此。(出《酉陽雜俎》)

齊郡與歷山相連,山上有一把古鐵鎖鏈,粗如胳膊,環繞那座山峰兩週。相傳這座山本來是海中山,但是山神好遷移,因此海神把山鎖上了,後來繫著的鎖鏈斷了,飛到了這個地方。

崖山

太原郡東有崖山,天旱,土人常燒此山以求雨。俗傳崖山神娶河伯女,故河伯見火,必降雨救之。今山上多生水草。(出《酉陽雜俎》)

太原郡東邊有座山叫崖山,每當天旱的時候,當地人常常放火燒這座山以求雨。傳說,崖山神娶河伯的女兒為妻,因此河伯見崖山火起,就必然降雨去救他們。現在山上生長很多水草。

聖鐘山

黎州聖鐘山,古老傳此山有鍾,聞其聲而形不見。南詔犯境,鍾則預鳴。唐天寶、大和、鹹通、乾符之載,群蠻來寇,皆有徵也。昔有名僧講《大乘經論》,鍾亦震焉。乾寧中,刺史張惠安請門僧京師右街淨眾寺惠維講《妙法蓮花經》一遍,此鍾頻鳴,如人扣擊,知向所傳者不謬矣。(出《黎州圖經》)

黎州有座聖鐘山,據古老傳說,這座山上有一座鐘,只能聽見鐘聲而看不見鐘形。南詔侵犯邊境時,此鍾就事先鳴響。唐朝天寶、大和、鹹通、乾符年間,群蠻來侵犯,也都先有徵兆。過去一個有名的僧人宣講《大乘經論》時,鍾也響了。在乾寧年間,刺使張惠安邀請門僧京師右街淨眾寺的惠維來宣講《妙法蓮花經》一遍,這個鍾頻繁的鳴響,好象有人擊打。這才知道以前所傳說的是真的。

嵩梁山

澧州嵩梁山,今名石門。永安六年,自然洞開,玄朗如門,高三百丈。角上生竹,倒垂下拂,謂之天帚。(出《十道記》)

澧州有座嵩梁山,現在名叫石門。在永安六年那年,這座山自己貫通開啟,幽深開闊象是一個大門,高有三百丈。邊上長有竹子,倒垂下來輕輕飄拂,人們把它叫做天帚。

石鼓山

歙州石鼓山,有石如鼓形,又有石人石驢。俗傳石鼓鳴,則驢鳴人哭,而縣官不利。後鑿破其鼓,遂不復鳴。(出《歙州圖經》)

歙州有座石鼓山,山上有塊大石頭象鼓的形狀,還有石人、石驢。傳說石鼓如果響,則石驢也叫而石人則哭,倘若有這種情況,則對縣官不利。以後把石鼓鑿破了,就不再響了。

射的山

孔曄(“曄”字原空闕,據明抄本改)《會稽記》雲:“射的山,遠望的的,有如射侯,故曰射的。南有石室,可方丈,謂之射室。傳雲,羽人所遊憩,土人常以此佔谷貴賤。

諺雲:‘射的白,米斛一百;射的玄,米斛一千。’“孔靈符《會稽記》雲:”射的石水數十丈,其清見底。其西有山,上參煙雲。半嶺石室,曰仙人射堂。水東高巖臨潭(“潭”原作“渾”,據明抄本改)有石的,形甚員明,視之如鏡。“又《會稽錄》雲:”仙人常射如此,使白鶴取箭,北有石帆壁立。“(出《洽聞記》)

孔曄《會稽記》說:“射的山,遠遠望去好象射箭的靶子,因此叫射的。南面有一個石室,大約有一丈見方,叫做射室,傳說飛仙遊覽常在這休息。當地人常用它來預測穀物的貴賤。諺語說:”射的白,一斛米賣一百;射的黑,一斛米賣一千。“孔靈符《會稽記》說:”射的石水深數十丈,其水清澈見底。它的西邊有座山,山高出雲際,半山腰有個石室,叫仙人射堂。它的東面有高大的岩石靠在潭邊,潭邊有石靶,其外形十分圓潤光滑,看上去好象鏡子。“還有《會稽錄》說:”仙人常在這個地方射箭,讓白鶴往回取箭。北面有石帆象牆壁一樣立在那裡。“

怪山

會稽山陰郭中,有怪山,世傳本琅琊東武山。時天夜雨晦冥,旦而見在此焉。百姓怪之,因名曰怪山。(出《廣古今五行記》)

會稽山陰郭中,有一座山叫怪山。相傳這座山本來是琅琊的東武山,有一天夜裡陰雨昏暗,等到天明就看見它到了這個地方。百姓感到很奇怪,因此給它起名叫怪山。

鳴鐃山

鳴鐃山,蕭子開《建安記》雲:“一名大戈山,越王無諸,乘象輅,大將軍乘。鳴鐃載旗,畋獵登於此山。”古老傳,天欲雨,其山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