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纏。他們下定決心要牢牢抓住已經擁有的東西不放,他們不敢放棄微薄卻穩定的工資以換取報酬更高、但風險更大的工作,這些都消磨了美國人的進取之心。對工作的熱情,以及對公司的忠誠,也日趨暗淡。很多人都同意:“幹活太賣力不值得,因為老闆只會利用你。”關於成功的傳說——它們的光輝曾讓幾代年輕人心馳神往——如今明顯開始失去光澤,連同勤奮和節儉的清教徒美德也是如此。那些值得信賴的老規矩似乎已經失效。20世紀30年代中期,托馬斯?傑斐遜的大學①裡的一位學生說:“我們認識到,誠實、正直和勤奮,再也不能讓你登上頂峰。” 諸如此類的擔憂,並不侷限於年輕人。那些眼看著銀行一家接一家關門大吉、辛苦積攢起來的錢被蝗蟲之年吞噬一空的老傢伙們也都說:“再開始存錢沒有任何好處。我們已經陷得太深,我想,我們再也甭想出來了。”在一群將近400個失業的男人當中,半數人同意這樣的觀點:成功更多地取決於“幸運”或“門路”,而不是能力。在商業中,接受“粗獷的個人主義”①傳統的人略少於一半,儘管在一群類似的有工作的男人當中,四分之三的人依然認可這種歷史悠久的哲學。對很多人來說,這場災難讓人懷疑節儉的古訓。有些人斷定:儲蓄的使徒們——銀行家和白手起家的實業家——在很大程度上要對已經發生的事情負責。還有一些人則從哲學上反思:“你不能帶走它”——這句古老的諺語因為1931年一首風靡一時的歌曲而流行起來,並在5年後的一部深受歡迎的戲劇中發出了回聲,這是喬治?S。 考夫曼和莫斯?哈特所創作的一部喜劇,說的是一個隨遇而安的家庭一輩子過著快樂逍遙的生活。為什麼煩惱呢?那些還有能力買得起書的人,使埃德蒙?雅各布森的《你必須放鬆》(You Mast Relax,)成了1934年最暢銷的一本書,不久之後,他們又拿起了馬喬裡?希利斯的勵志手冊《享受獨居生活》(Live Alone and Like It,1936)和《讚揚你的預算》(Orchids on Your Budget,1937),在輕鬆愉快的漫不經心當中,混合進了她的父親(曾經是一位著名的國會鼓吹者)在他那個時代以他們單純質樸的滿腔激情所提出的那些信條。
◇歡◇迎◇訪◇問◇虹◇橋◇書◇吧◇BOOK。
第13節:新的生活設計(4)
對普通市民來說,這場災難的洪水深不可測,它們滾滾而來,沖掉了古老的潮標,在祖傳智慧的停泊處掙扎著。這個時代把質疑深深地帶進了美國人的生活,比內戰以來其他任何時期都要深。思想的條條框框,傳統的陳詞濫調,長輩的古老智慧,全都在書籍、雜誌和私人談話中受到了挑戰。或許,歸根到底,美國生活的許諾終究被證明只不過是一種宣傳,是詞語的暴政,或者是資本主義的民間傳說。但是,在年輕人動輒造反的同時,中、老年人卻常常更加頑強地堅持古老的忠誠,特別是如果現狀中有他們的個人利益的話——他們會奮起捍衛像苦幹、節儉和個人進取這樣一些真理,反對改變法律和政體中的某些方面,他們把這些方面與更幸福的時光聯絡在一起。然而,即便是在這個群體當中,貧窮的威脅也在發揮它的影響,正如湯森改革運動所證明的那樣。
因為,在經過兩三年之後,失業已經進入了美國生活的機理中。它的嚴酷以及顯而易見的毫無希望,可謂空前絕後。金融恐慌和銀行倒閉,雨天和荒年,洪水和乾旱,自最早的殖民者在這片荒涼偏僻的曠野上開拓文明以來,多少次來來去去。看起來,這次危機尚沒有先例。貧困無處不在,失業的人被它逼到了絕境,如今感覺到了某種類似於幽閉恐怖症的東西。
1932年,加利福尼亞州失業委員會檔案中的一個案例,生動地說明了這種差別。這位80歲的老人,正如他回憶的那樣,自他1873年在紐約市參加工作的那天以來,經歷了太多的盛衰沉浮,而且,“傑伊?庫克公司的銀行破產了,我的老闆關門大吉,我丟掉了工作,成了一個流浪漢。……那年頭,整個西部都向自耕農開放。那年頭,大山裡擠滿了新家,以及正在開挖的新礦。那年頭,全國各地都在修鐵路”。
他從一個流浪漢變成了一個護路工,打那之後,工作是穩定的,最早是煤礦工,後來是雜貨商,直到1890年,他發現自己已經成了“一個還算富裕的商人”。但是,1893年的金融恐慌把他洗劫一空,他再一次流落街頭,成為一個流浪漢,直到1895年,在加利福尼亞的誘惑下,他設法籌到了足夠的資金,去經營牧場。當他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