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本打算劈他,大臣求情,這才罷官免職,沒挨那一刀。這位兄弟的事還沒完,後面再說。
善後處理圓滿結束,可是接下來就難辦了。
日本方面力不從心,很想和談。打到今天,獨佔朝鮮是不敢想了,可畢竟投入本錢太多,還是希望多少撈點好處,挽回面子,才好走人。
然而明朝卻是死硬派,根本就沒想過談判,別說割地賠款,連路費都不打算出,且毫無妥協退讓的意思。
談是談不攏了,可要打也打不起來。日軍雖然人多,但之前被打怕了,只是龜縮在沿海地區,不敢進犯。估計是學精了,佔多少是多少,死賴著不走。
明軍倒是很有進取精神,總想趕人下海,無奈兵力實在太少,有心而無力,只能在原地打轉。
總而言之,誰也奈何不了誰,於是大家只能坐在原地,繼續等待。
等著等著,日軍開始吃不消了。因為他們部隊太多,且長期出差在外,國內供養不起,又沒人種田,只能陸續往回拉人,在朝日軍人數隨即減至八萬。
與此同時,明朝軍隊卻源源不斷地開入朝鮮,加上麻貴之前整頓的新軍,總數已達七萬。
明軍從未如此強大,日軍也從未如此弱小,於是麻貴認為,行動的時候到了。
萬曆二十六年(1598)七月,麻貴再次做出了部署:
東路軍,由麻貴親率,所部三萬人,攻擊蔚山。
中路軍,統帥董一元,所部兩萬六千人,攻擊泗川。
西路軍,統帥劉綎,所部兩萬人,攻擊順天。
九月七日,三路明軍正式出征,這一次,沒有假象,不用轉彎,所有的軍隊,都將直奔他們的對手。
在當時的麻貴看來,選擇這個時候出征,實在是再好不過了。此時距上次出征已有半年,各部修整完畢。而在此期間,錦衣衛也來湊了把熱鬧。事實證明,這幫人除了當特務,幹間諜也有一套,探明瞭日軍的虛實和實際兵力,並提供了大量情報。
出於對特務同志們的信任,加上手裡有了兵,麻貴相信,最後的勝利即將到來。
但是他又錯了。
麻貴不知道的是,錦衣衛的工作雖然卓有成效,卻絕非盡善盡美,因為有一條最為重要的情報,他們並未探知:
萬曆二十六年(1598)八月,豐臣秀吉病死於日本,年六十三。
這位日本歷史上的一代梟雄終於死了,他的野心也隨之逝去,歸於夢幻,但他親手挑起的這場戰爭,卻還遠未結束。
豐臣秀吉死後,日本方面封鎖了訊息,並指派專人前往朝鮮,傳達了這樣一道命令:
極力爭取議和,如議和不成,即全線撤退。
撤軍日期為萬曆二十六年(1598)十一月五日,此日之前,各軍應嚴加布防,死守營壘,逃兵格殺勿論,並應誓死擊退明軍之一切進攻。
為保證撤退成功,當時知道這一訊息的,僅有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寥寥數人,連許多日軍高階將領也不知道。
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豐臣秀吉的死訊竟然還是傳到了朝鮮,然而沒有人相信,因為根據以往的傳聞計算,豐臣秀吉至少已經死掉了十多次。
於是,在前方等待著麻貴的,是日軍最後的瘋狂。
第十九章 勝算
【劉大刀】
第一個到達目的地的,是西路軍,主帥劉綎。
劉綎,字子紳,江西洪都(今南昌)人。應該說,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猛人。
劉珽的父親叫做劉顯,是明軍的高階軍官,而且經常領兵出戰,基本上沒怎麼在家呆過。但值得誇獎的是,雖然他長期不在家,劉珽的教育輔導工作卻一點也沒耽誤——劉顯打仗,是帶著兒子去的。
自幼出入軍營,吟詩作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每天見慣砍砍殺殺。有這樣優良的家庭教育打底,劉珽很早就體現出了武將的天賦。他不但勇猛善戰,而且力大無窮,用的兵器也很特別——鑌鐵大刀。
所謂鑌鐵,到底是啥成分,已經無人知曉,但它的重量,史料上是有記載的:一百二十斤。
當然了,一百二十斤的大刀也不算太重,只要身體還行,練一練也還舉得起來。不過劉綎同志不光舉,而且用,其具體用法,史料上是這樣形容的——輪轉如飛。
每次我看到這四個字,都有不寒而慄之感。
在戰場上用這種兵器,那真是想低調都不行,所以很快劉珽就出名了,而且還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