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拿出去給人修,是個要命的事。
檔案轉到內閣,這裡是申時行的地盤,按說事情還能挽回。可問題在於申大人為避風頭,當時還在請病假,負責工作的許國也沒留意,順手就轉給了禮部。
最後,它落在了禮部給事中羅大紘的手裡。
羅大紘,江西吉水人。關於這個人,只用一句就能概括:一個稱職的言官。
看到申時行的密信後,羅大紘非常憤怒,因為除了耍兩面派外,申時行在文中還寫了這樣一句話:惟親斷親裁,勿因小臣妨大典。
這句話說白了,就是你自己說了算,不要理會那些小臣。
我們是小臣,你是大臣?!
此時申時行已經發現了密信外洩,他十分緊張,立刻找到了羅大紘的領導,禮部科給事中胡汝寧,讓他去找羅大紘談判。
可惜羅大紘先生不吃這一套,寫了封奏疏,把這事給捅了出去,痛罵申時行兩面派。
好戲就此開場,言官們義憤填膺。吏部給事中鍾羽正、候先春隨即上書,痛斥申時行,中書黃正賓等人也跟著湊熱鬧,罵申時行老滑頭。
眼看申首輔吃虧,萬曆當即出手,把羅大紘趕回家當了老百姓,還罰了上書言官的工資。
但事情鬧到這個份上,已經無法收拾了。
經歷過無數大風大浪的申時行,終究在陰溝裡翻了船。自萬曆十年以來,他忍辱負重,上下協調,獨撐大局,打落門牙往肚裡吞,至今已整整十年。
現在,他再也支撐不下去了。
萬曆十九年(1591)九月,申時行正式提出辭職,最終得到批准,回鄉隱退。
大亂就此開始。
第四章 混戰
申時行在的時候,大家都說朝廷很亂,等申時行走了,大家才知道,什麼叫亂。
首輔走了,王錫爵不在,按順序,應該是許國當首輔。可這位兄弟相當機靈,一看形勢不對,寫了封辭職信就跑了。
只剩王家屏了。
萬曆不喜歡王家屏,王家屏也知道皇帝不喜歡他,所以幾乎在申時行走人的同時,他就提出辭職。
然而萬曆沒有批,還把王家屏提為首輔。原因很簡單,這麼個爛攤子,現在內閣就這麼個人,好歹就是他了。
內閣總算有個人了,但一個還不夠,得再找幾個。搭個班子,才好唱戲。說起來還是申時行夠意思,早就料到有這一天,所以在臨走時,他向萬曆推薦了兩個人:一個是時任吏部左侍郎趙志皋,另一個是原任禮部右侍郎張位。
這個人事安排十分有趣,因為這兩個人興趣不同,性格不同,出身不同,總而言之,就沒一點共同語言,但事後證明,就是這麼個安排,居然撐了七八年,申先生的領導水平可見一斑。
班子定下來了,萬曆的安寧日子也到了頭。因為歸根結底,大臣們鬧騰,還是因為冊立太子的事情,申先生不過是幫皇帝擋了子彈,現在申先生走了,皇帝陛下只能赤膊上陣。
萬曆二十年(1592)正月,真正的總攻開始了。
禮部給事中李獻可首先發難,上書要求皇帝早日批准長子出閣讀書,而且這位兄臺十分機靈,半字不提冊立的事,全篇卻都在催這事,半點把柄都不留,搞得皇帝陛下十分狼狽,一氣之下,藉口都不找了:
“冊立已有旨意,這廝偏又來煩擾……好生可惡,降級調外任用!”
其實說起來,李獻可不是什麼大人物,這個處罰也不算太重。可萬曆萬沒想到,就這麼個小人物,這麼點小事兒,他竟然沒能辦得了。
因為他的聖旨剛下發,就被王家屏給退了回來。
作為朝廷首輔,如果認為皇帝的旨意有問題,可以退回去,拒不執行,這種權力,叫做封還。
封還就封還吧,不辦就不辦吧,更可氣的是,王首輔還振振有詞:
這事我沒錯,是皇帝陛下錯了!因為李獻可沒說冊立的事,他只是說應該出閣讀書,你應該採納他的意見,即使不能採納,也不應該罰他,所以這事我不會辦。
真是要造反了,剛剛提了首輔,這白眼狼就下狠手。萬曆恨不得拿頭撞牆,氣急敗壞之下,他放了王家屏的假,讓他回家休養去了。
萬曆的“幸福”生活從此拉開序幕。
幾天後,禮部給事中鍾羽正上疏,支援李獻可,經典語言如下:
“李獻可的奏疏,我是贊成的,請你把我一同降職吧(請與同謫)。”
萬曆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