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2 / 4)

小說:時光裡的歐洲 作者:卡車

有不同。至少有500年,從公元500年到公元1000年,文明在一種近乎消逝的荒漠狀態中。那時文字消失,科學消失,藝術家消失,國王甚至不會讀寫。哲學家的學園不在了,歷史學家也不在了。世俗世界的一切似乎都處於空白中,對希臘羅馬的高度一無所知。在這樣的環境中,只有教會保留著舊日文化。教會保持著寫作的傳統,教育一代代進行,修道院中的語法和修辭學記住西塞羅和維吉爾,雖然幾何、天文和音樂課程消失,但教堂藝術成為了這段時間僅存的藝術。中世紀的格局亦是分散的,那時沒有德國、法國、義大利這樣的領土之分,只有“天下”而沒有“國家”。世界是凌亂的,國王林立,諸侯分封,戰爭在任意一方和另外一方之間進行,沒有國界主權,沒有國籍。一盤散沙中,唯有羅馬還能算得上文明的焦點。

最初幾個世紀的羅馬教廷只有精神意義上的統治力量,並沒有實質性的政治力量。直到丕平——我們曾經見過的矮個子法國宮相——獻給教皇一片土地,教皇才有了自己的力量。作為交換,丕平的篡位得到教皇的認可。公元800年,教皇為丕平的兒子查理曼大帝加冕。這是一個開創性的時刻,不僅對於查理曼是新的帝國,對教皇也意味著新的帝國。從此教皇有權力為國王加冕——換句話說,教皇凌駕於國王之上。

教皇國的時代由此開始。從10世紀起,強力教皇就抓住一切時機擴大自己的影響。教皇對英王的婚姻發表意見,對法王的繼承表達觀點,更與統治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競爭。教皇總是想將自己置於國王之上,而國王當然不想。教皇與國王的鬥爭從未停止,總有強硬的國王想脫離教會控制,也總有強硬的教皇不斷加強自己的地位。

教皇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鬥爭是鬥爭的主線。神聖羅馬帝國由日耳曼民族的多個王國組成,這些國王與教皇一起選舉帝國皇帝。這是貌合神離的權力鬥爭,看似合作,其實競爭,結果常是兩敗俱傷,但教皇國的地位在鬥爭中建立起來。

11世紀,格里高利七世與神聖羅馬帝國的亨利四世纏鬥,格里高利開除亨利四世的教籍,將其廢黜,逼迫亨利在雪地裡跪拜謝罪,而亨利回到王座之後立即回頭攻打羅馬。格里高利宣佈了教皇的許多絕對權威,使許多小國臣服於腳下。烏爾班二世繼承格里高利,他發動了針對穆斯林、奪回耶路撒冷的戰役——十字軍東征,將整個歐洲捲入世界大戰。

12世紀持續上升,到了13世紀,英諾森三世時期,教皇的統治達到了鼎盛。英諾森三世使用狐狸一般的手腕,左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選舉,讓奧拓四世受其壓制,又奪取了義大利的許多土壤,制裁了英王約翰,使其向自身納貢。這一時期的教廷很有能力,教皇們野心勃勃,又冷酷無情。格里高利九世對腓特烈二世加以絕罰,又開創宗教裁判所。腓特烈二世轉而在西西里大敗教皇的軍隊,恢復自己的地位。然而新上任的英諾森四世卻毫不留情,不僅重新宣佈了之前撤銷的絕罰,而且拉攏勢力反對腓特烈,並在戰役中擊敗皇帝。四年後,腓特烈突然去世,霍恩斯陶芬家族中斷,神聖羅馬帝國出現長達19年的空位期。

1254年到1273年,帝國沒有皇帝,遊戲暫停了,如同棄權的選手留下發呆的勝者。

1261年,我們來到空位的中央。在這短暫的縫隙中,我們見到教皇權力的頂峰,也見到頂峰之後裂隙的陰影。這是教皇國最鼎盛的時候,也是鼎盛的終結。

在權力的高峰時期,教皇的觸角可以延伸到各個方面,他們有權力任命各地樞機主教,也可以監管所有主教,再由主教監管所有教士。他們能影響國王任命,更可以決定對國王的開除教籍,從而罷免。他們能挑起戰爭,建立聯盟,加入其中一派,決定戰爭走向。他們能向天主教世界的所有地區徵稅,積累巨大財富。

這一切在14世紀不可避免地下滑。克萊門特五世統治時期,教廷經歷了巨大的衰落。教皇被法國國王挾持到阿維尼翁,從此法國選舉了新教皇,宣佈為正統,羅馬儘管重選教皇,與法國對峙,但並不能贏得所有人的認可。英國是法國敵人,因此支援羅馬,蘇格蘭是英國敵人,因此支援法國。有很長一段時間,出現兩地各立教皇、各自為政的大分裂。這是教廷受到羞辱的時期,重新的復興要等到15世紀——藝術復興的世紀。

對羅馬教廷,有時人們會有疑惑。在後世的書裡,教皇常常以腐敗、偽善、貪婪、擅權的形象出現,他們做了很多不擇手段、壓制異端的事情,宗教改革家正是以此進行改革的號召。在遙遠的我們看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