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院長、系主任、教授以及29 位政府官員和美國駐華使館的外交官。比爾·蓋茨專門錄製了影片,表示對中國研究院的祝賀,技術長奈森也透過這種方式傳遞了祝福。在我的演講裡,我說,“作為軟體T 程師,能夠進入微軟公司工作是幸運的。作為一個華人,能夠來到中國也是幸運的。作為一個搞研究的人,能夠創立一所研究院並帶領大家一起邁向人類智慧的高峰,這更是一種幸運。因此,今天這個日子,應該對我來說,是三倍的幸運疊加於一身,因此我非常珍惜!”雖然我無法更貼切地表達內心的感受,但是想到父親的遺願,想到自己的理想,我還是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感到了別樣的溫暖。
研究院成立後,有一天,一個獵頭公司找到我,告訴我張亞勤願意跟我聊聊,他也是中國人,在美國一個著名的科研機構當總監,現在有意回北京工作。“拿簡歷來看看吧。”我一貫要求先看對方的資歷。沒想到,張亞勤的簡歷一下子就把我給震住了。這個年輕人真的不簡單呢,這麼厲害的人,我以前居然不認識!
1978 年,年僅 l2 歲的亞勤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的首屆少年班。20 歲就完成中科大的本科和碩士課程,留學美國,在喬治·華盛頓大學攻讀電子工程學博士。23 歲,亞勤以該校史上唯一的滿分論文,獲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
1991年,張亞勤被派到美國桑納福研究院做部門主管的時候,曾經歷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對桑納福
研究院的收購,收購完成後,桑納福研究院和斯坦福研究院合併。之後,作為主管的他必須從純科研環境裡跳出,想辦法將技術轉化為產品,這樣的經歷,無疑讓他體會到了“市場”的重要意義。
這樣優秀的人才願意加盟研究院,真是再令人高興不過了。我當即在電話裡跟他簡單交流了一下,我們聊得很投機,聽得出來,他是一個內向、踏實、嚴謹的科研人員,而他也表示即將飛來和我作個交流。
1998年9 月,一個年輕人出現在香江花園的大堂。他衝我微笑,滿臉誠懇,像老朋友那樣跟我打招呼,“嗨,開復。”
我們聊了很多對科技領域的想法,也聊了很多對中國的看法。我發現,我們的內心都為開創一個事業感到無比興奮。擁有激情,已經是成功的一半了。僅僅聊了幾句,他就告訴我,條件無所謂,他會加入的。亞勤的到來,讓我內心充滿了力量。
濃濃的秋意裡,我陪亞勤遊覽了北京的一些景點,逛了逛街,買了一些北京的工藝品。我邀請他到我尚未佈置好的新家做客,看到我的小孩已經就讀國際小學,非常快樂地和小朋友打成一片,先鈴也在全力以赴地裝飾新家,亞勤回國的決心更加堅定了。
後來,張亞勤被任命為微軟亞洲研究院的首席科學家。
我堅信,張亞勤的到來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促使一批有實力的,同時也願意回國的人加入微軟研究院。一個優秀的人的言行,總會影響到其他人。這也就是人才的滾雪球效應,我相信,這個雪球會越滾越大。
事實證明,把張亞勤招到微軟中國研究院是一個絕對划算的“廣告行為”,因為張亞勤飛到任何一個國家去開計算機的學術會議,如果提到微軟中國研究院,大家都可能會搖搖頭說,“不知道!”但是,一提到張亞勤,大家肯定會露出吃驚的表情,“啊!張亞勤!”聰明人的雨力場
聰明人願意和聰明人一起工作,我一向信奉這一點。因為,聰明的人就像一個重力場,智商本身就相當於重力,聰明人與聰明人在一起,會變得更聰明,隨之吸引的聰明人就越多,重力場也會變得越來越大。
雖然初期在美國招聘效果很不好,但是我沒有放棄,我相信,隨著亞勤的迴歸,會有更多的聰明人願意回到中國。
經過多次溝通,我在卡內基·梅隆的師弟沈向洋終於答應回來,他是微軟總部的研究員。另外,我們也找到了惠普實驗室的主任研究員張宏江,他在多媒體檢索方面可以說是“鼻祖”。
在中國,我們繼續深挖人才,四處尋找知名教授加盟的可能。王堅是浙江大學的教授,當時正為如何拒絕浙大提升他為“理學院院長”而發愁,他欣然接受了我們的邀請,趁機離開了學校。黃昌寧是清華大學的教授,也是中國自然語言領域最著名的學者,l999年4 月,他成為了我們中的一員。
另外,我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到處去翻名校的校友錄,去查留學生的電子郵件“群”。在清華、北大、科大,我四處打聽:“你們最傑出的校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