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思維去考慮問題,A事就用A類解決辦法,B事就用B類解決辦法,很少去用超越性的思維從多角度、多方向來探討問題的解決辦法。
(9)沒有自動自發的主動進取精神。具體表現為領導或老闆安排什麼就幹什麼,絕不多做一點。同時,做起工作來磨洋工,甚至敷衍了事,缺乏進取的精神與激情。
BOOK。←虹←橋書←吧←
第3節:你的打工心態有多重(3)
(10)缺乏自我挑戰和自我超越意識,不敢突破自我,不敢挑戰極限與大膽創新。
以上這10條打工心態,不是打工心態的全部,僅是打工心態的一些典型表現。在本書下面的章節裡,會著重分析這些打工心態形成的原因,以及對企業和打工者會造成什麼影響與危害,如何從根本上克服打工心態,自覺地成就老闆心態,樹立主人翁精神。
不論高階打工者即所謂“白領”,還是一般打工者,即所謂“藍領”、“灰領”,不論職位多高,地位多顯,打工心態重的人,就算有才能,也只能是“只可用不可重用”,因而永遠在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這種心態的結果就是永遠都在埋怨中努力找工作,即使在某一天他做了獨立的老闆,他也永遠只是個打工仔,因為他從來不知道還有一種能讓自己職業生涯成功的心態存在,那就是這本書所提倡的老闆心態或主人翁精神。
§虹§橋§書§吧§BOOK。
第4節:打工心態形成的主要原因(1)
2。打工心態形成的主要原因
有一些人談到自己的職業狀態時,很多會說出“打工”二字。最重要的不是他們說自己是在“打工”,而是他們透過這個詞流露出的心態。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當人們在說自己是“打工”的時候,流露出的不是平和的心態,也沒有自信,更沒有自豪感。當他們說自己是在“打工”,是一個“打工者”的時候,語氣、表情、眼神中流露出來的是一種無可奈何,是一種消沉,甚至是一種感覺受剝削的意味!
“打工呀,有什麼辦法呢?”,“什麼工作呀,只不過是打一份工!”,“我們只是打工的,有什麼未來呀?”,“我們這些打工的人,還不是走一步看一步!”,“混唄,打工的都這樣。”,“我們都是給人打工的,別這麼較真”等。這些語句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到處都能聽見。每個地方的說法也許有所不同,但是流露出來的心態卻基本相同。
當今,面對大量的人員流失,許多企業都開始強調忠誠度,紛紛抱怨員工不以廠為家。然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這是一個值得人們思考的問題。
說到打工心態形成的原因,一些企業和老闆往往把一切責任都推到打工者的身上。事實上,打工者何曾不想以廠為家?何曾不想做一回企業真正的“主人翁”?其實這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出在企業自身、出在企業的老闆身上。
在一些企業和老闆的潛意識裡,企業與打工仔是一對永恆的矛盾。一個要儘可能地多“剝削”,一個要儘可能地多“獲取”。很多老闆都有一種“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思想。抱有這種思想的老闆大多是精明的,在他們的腦海中可能想得最多的就是“成本”與“利潤”兩個詞。在用人上也同樣在考慮這個問題,如果這個人在公司是成本,而沒有產生利潤或者產生的利潤很少,那就得考慮是否還要留他在公司這一很實際的問題了。在這個流行下崗的年代,要招一名工人是挺容易的事,招聘啟事一貼就會有人來排隊。“只要有錢什麼人找不到!”很多管理者都有這種意識。
一些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也是從老闆的立場考慮問題,儘可能地維護公司利益,淡化個人利益,一旦提到個人利益,就會以大堆的理由予以壓制。
現在不管大小企業,都喜歡在牆上,尤其是醒目的地方掛上或刷上“以人為本”之類的標語作為企業宗旨。然而,“以人為本”成了一些老闆和管理者作秀的口號。別的不說,單說工作時間,國家《勞動合同法》明確規定一週44小時的工作時間,之外的一律視為加班。然而有多少企業是按這一週44小時來執行的呢?加班費平時為工資的1。5倍,星期天為2倍,國家法定假日為3倍,又有幾家企業按照這項規定來操作呢?再說“三金”問題,這是勞動者平時付出應有的福利,是今後生活的有力保障,然而有幾家企業嚴格在執行呢?更有甚者,還有人惡意拖欠打工者的工資,以致一些打工者以很極端的方式討要工資。這樣的狀態,又怎能不令打工者產生打工心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