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整個統治階層的實際執行,貴族們都陽奉陰違甚至蓄意阻擾破壞,那後果不但是各種矛盾的激烈化,整個中土局勢也是動盪不安危機四伏。
這是一種好現象,應該是帝國貴族階層樂於看見的局面。
然而,這種局面的出現,是來源於武烈王公子寶鼎和北疆武力做為帝國政治格局中的第三股政治勢力對帝國國政的直接干涉。
正是武烈王公子寶鼎和北疆武力對咸陽宮的堅決支援,才有了遠征西南,而遠征西南這一偉大功業竟然奇蹟般地在一年內就勝利完成,導致咸陽宮一夜間便扭轉了政治上的被動局面,於是功臣們妄圖藉助西南遠征失敗和中央財政崩潰這雙重危機逼迫咸陽宮進一步開啟分封之門的圖謀徹底失敗,不得以的情況下,他們被迫接受了帝國開國之初僅僅建五個封國的現實,然後為了加快和發展地方勢力,以便在未來與中央的對抗中佔據一定的優勢,他們以最快速度吞滅楚國完成統一大業的同時,向武烈王公子寶鼎和北疆武力做出了妥協和讓步。
於是,以穩定為基礎的發展戰略得以成為帝國在開國之初的國策,而以集中帝國全部國力進行南北戰爭成為帝國未來最重要的政治軍事任務。
這一切都滿足了公子寶鼎的願望,同時也把公子寶鼎再一次推上了風口浪尖,寶鼎和北疆由此成為帝國政治漩渦的第二個中心。
帝國初建,百廢待興,國事不但異常繁忙,更不能出絲毫的差錯,一步錯則有可能功虧一簣。
這時候始皇帝必須坐鎮中樞,統籌全域性;這時候始皇帝只能把發動南北戰爭轉移國內激烈矛盾的政治重任託付給年輕的武烈王。這與他是否信任武烈王沒有直接關係,這一策略是武烈王提出來的,理所當然由他來實施最為合適。看看今日朝堂,還能找到一位比武烈王更合適執行這一政治重任的鼎柱大臣嗎?但這還不夠,當始皇帝和中央指揮帝國全力以赴穩定和發展中土的時候,當武烈王和北疆武力集合中土全部國力戍守疆土的時候,豪門貴族及地方勢力也在不斷地發展和壯大,如何遏制地方勢力對抗中央,從而保證地方郡縣忠實地執行中央命令,是一個必需解決的大問題。
武烈王建議由太子扶蘇巡視天下,一來可以培養太子的執政能力,二來可以促進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三來可以幫助中央及時解決地方郡國所遇到的一系列困難,四來可以有效監控和遏制地方勢力,最後,還可以控制太子一系的發展,以避免太子一系在政治上與始皇帝形成對抗,避免咸陽政局頻繁掀起bō瀾。
歷史上始皇帝一次次巡視天下,這也導致帝國政局始終處在一種不穩定的狀態之下,但始皇帝巡視天下的政治目的不會因為歷時軌跡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始皇帝極有可能像歷史上一樣一次次巡視天下,如果能讓始皇帝坐鎮中樞,讓扶蘇代替始皇帝出巡,豈不正好可以彌補因為始皇帝一次次出巡而導致的一系列政治危機?
始皇帝坐鎮中樞,太子巡視天下,武烈王公子寶鼎鎮戍北疆,假如帝國政治能實現這一格局,顯然可以促進帝國的平穩發展。
始皇帝對寶鼎的建議頗有興趣,打算召集太子和中樞大臣們仔細商討一下,但此策對解決帝國深層次的矛盾沒有太大幫助。
若要解決帝國深層次的矛盾,首先需要一個穩定的國內外政治環境。
寶鼎的這一說法深得始皇帝的贊同,但問題是,太子的政治理念與始皇帝的治國方針有衝突,始皇帝擔心自己昇天之後,太子會改變帝國的既定國策,讓帝國的政治軌道偏離大一統和中央集權,所以始皇帝非常焦慮,打算在有生之年完成中央集權,確保帝國的政治軌跡可以歷二世、三世乃至萬世而不變。
始皇帝能否達成自己的願望,寶鼎的態度很關鍵。
寶鼎很努力,在政治博弈中使出渾身解數,一方面他聯合始皇帝遏制功臣們對分封的追求,阻止功臣們加建更多封國的圖謀,同時卻又利用功臣們的力量對抗中央集權,尤其在財經政策上,更是不遺餘力的阻擾中央增賦加稅和打擊工商業。
但是,寶鼎始終不干涉中土思想文化的統一。始皇帝和中樞一直非常重視大秦的學術文化建設,寶鼎更是屢次提出建議,甚至一度以武力從齊國的稷下宮強搶諸子大賢,淳于越等關東大賢就是被他“搶”來的。奇怪的是,自從寶鼎出任太傅,主導國策變革以來,寶鼎就有意識地迴避這一塊,更絕口不提他曾經非常推崇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文化建設戰略。
寶鼎可以迴避中土的文化統一,畢竟他這幾年的重任是鎮戍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