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秦王政從北疆調走二十萬大軍的時候,朝野上下都以為寶鼎的實力給嚴重削弱了,但寶鼎在北疆實施的一系列新政尤其人口遷徙和墾荒屯田發揮了重大作用,寶鼎的實力不但沒有削弱,反而被他藉助北方本土諸族的力量迅速壯大,這次中原決戰中寶鼎就是以絕對實力在關鍵時刻吞滅了齊國,震撼中土。
絕對實力的強大在政治鬥爭中還是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秦王政的政治謀劃若想成功,就必須藉助北疆武力,所以秦王政不想在此刻與寶鼎發生衝突,而宗室、外戚、老秦人包括關東系,都非常樂於看到這對兄弟大打出手。宗室和外戚支援寶鼎,老秦人和關東系支援秦王政,其實就是意圖藉助“立儲”來推波助瀾。寶鼎之所以在與秦王政私下溝通後,依舊固執地推動“立儲”,其實也就是將計就計,借豪門貴族的力量來逼迫秦王政讓步。
秦王政讓步了。他首選認為立儲一事迫在眉睫,但當前時機並不合適,然後他誇獎了公子扶蘇,認為公子扶蘇這些年在外征戰功勳卓著,已經具備了成為大秦儲君的所有條件。這是秦王政第一次在中樞議事上公開表示,他傾向於由長子公子扶蘇來繼承王統,做大秦的儲君。
寶鼎對秦王政以這種表態的方式來拖延立儲極其不滿,他毫不猶豫,乘勝追擊。
寶鼎詳細分析了統一大戰的最後程序,對中土大勢的發展做了一番預測,雖然很多事情不能公開說,更不能說透,但君臣們心裡都清楚,寶鼎之所以這樣咄咄逼人,還是要逼著秦王政拿出一個具體的立儲時間。
寶鼎認為,渡淮之後,就是最好的立儲時間。如果秦王政和咸陽宮認為還是不合適,那可以推遲到西南遠征結束之後。
這個建議拿出來之後,老秦人的臉色有些難看了。
從功臣們的立場來說,一鼓作氣打過大江,吞滅楚國,完成統一大業無疑最符合他們的利益,但秦王政要想方設法控制地方、遏制功臣們擴張地方勢力,寶鼎則想方設法要以最快速度發展北疆武力,這兩股政治勢力都要阻撓統一大業的迅速完成,所以,秦王政的決策才出乎了大多數人的預想,而寶鼎更是提出“穩定”戰略來拖延統一戰爭的程序。
現在,寶鼎第一次公開支援西南遠征,其目的很明顯,你老秦人不支援我推動立儲,我也就堅決阻止你們渡江作戰完成統一戰爭,大家都來賭一把,假如秦王政贏得了西南遠征,國內矛盾在中央財政崩潰的情況下愈發激烈,他還有什麼理由不立儲?假如秦王政輸了,那大秦因為中央財政的崩潰而陷入分裂之危,秦王政若想維持大秦的統一,那就更要立儲了。
儲君一立,就算老秦人打過大江,吞滅楚國,幫助公子高以江東為封國對抗中央,公子高也永遠失去了立儲的機會,老秦人也失去了以公子高繼承王統來順利開啟分封之門的可能,最終迫使功臣們不得不以武力手段來形成割據事實。如果局勢發展到那一步,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徹底激化,內戰必然爆發,而內戰對中土的傷害之大可想而知,功臣們雖然謀求分封,但絕不想以如此高昂代價達到自己的目的。分封之路太過艱難,誰敢保證他們能走到終點?如果行至中途就灰飛煙滅,那就是一場慘痛的悲劇了。
寶鼎和老秦人對立,雙方聯盟破裂,這導致老秦人對軍隊的控制力大大減弱,導致秦王政和中央可以籍此機會削弱寶鼎和老秦人對軍隊的控制權,這是秦王政樂於看到的局面。
秦王政仔細權衡後,再次讓步,承諾在西南遠征結束後便擇機立儲。
這是秦王政在中樞議事上第一次公開與寶鼎聯手,其實也就等於變相地改變了他的決策。有寶鼎出面阻撓大軍渡江作戰,那麼西南遠征也就是勢在必行了。
既然西南遠征已經成為正式決策,那中樞必然要做出一系列的準備,而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人事調整。
本來這一輪的人事調整中並沒有涉及到西南遠征,朝堂上各方勢力經過激烈博弈,已經在很多人事上形成了妥協,但秦王政和寶鼎卻非常默契地以“王儲”為工具,突發奇招,政局再掀波瀾,打了公卿大臣們一個措手不及,各方勢力先期在人事上達成的妥協已經無法應對這一新局面了。
寶鼎拿出了一系列人事調整意見。
上將軍楊端和出任西南遠征軍統率,右更章邯坐鎮江南為遠征軍運送糧草輜重。楊端和離開燕南後,燕南鎮戍由少上造蒙恬出任。章邯離開山東後,其鎮戍臨淄之重任則由左更馮鷙承擔。馮鷙是馮劫之子。
做為交換,關東系大臣蒙氏、馮氏堅決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