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部分(2 / 4)

學術書籍,甚至把諸侯國的歷史也統統焚燬了,但他們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竟然忽略了在這一事件中被屠殺的人。

在中國的歷史上,類似於“焚書”的政治事件不止一次,而始皇帝的“焚書”最為臭名昭著。中國歷史上每一次類似“焚書”的政治事件都伴隨著血腥的殺戮,始皇帝這一次“焚書”也不會例外,他為此所殺的人恐怕也是一個可怕的數字。

“焚書”事件三年後,始皇帝崩。李斯為了穩固胡亥的皇位,再一次舉起了屠刀。他肆無忌憚地屠殺皇子和公主,當然也不會放棄屠殺政敵的機會,馮氏和蒙氏就是先後死於這一時期。又過三年,帝國敗亡。

秦國的敗亡何其迅速?李斯一死,趙高就能“指鹿為馬”,為所欲為,請問大秦的宗室在哪?豪門貴族在哪?當初幫助大秦統一中土的功臣們都在哪?難道僅僅過了十五年,這些人就全部老死了?當然不會,他們的下場就是一個,在歷次的政治事件中被殺死了。

歷史上曾有人說始皇帝善待自己的功臣,沒有看到始皇帝屠殺功臣。之所以得出這種判斷的原因很簡單,帝國的歷史幾乎是一片空白,無數的歷史事實被湮沒,留下了讓後人無限遐想的空間。

寶鼎現在甚至有理由懷疑,丞相隗狀可能就是死於“焚書”一案。隗狀是統一前後主持朝政十幾年的大秦重臣,但歷史上沒有留下他的名字,也沒有他的任何事蹟,為什麼?當真是太史公故意把他遺忘了?顯然經不起推敲。從昌平君一案可以估猜到,既然昌平君的事蹟在歷史上都屬於“蛛絲馬跡”,那麼隗狀的歷史顯然是被大秦史官故意抹去了,以致於當太史公撰寫《史記》的時候,竟然找不到隗狀的資料。

從統一前後大秦歷任丞相及其官職的變化來推測,隗狀應該是死在馮去疾出任右丞相的時候,而當時的左丞相就是李斯。馮去疾是順位升職,而李斯則是由廷尉卿破格提拔為左丞相,那麼李斯因為什麼功勞得以破格提拔?從時間上推測,就是因為他幫助始皇帝發動了“焚書”事件,而隗狀可能就是死於這場政治風暴。

還有一件事也可以證明“焚書”一案屠殺無數。始皇帝駕崩後,李斯悍然發動了沙丘之謀。隱瞞始皇帝的死訊,矯詔誅殺公子扶蘇,矯詔以胡亥繼承皇統,這是什麼樣的罪責?這是謀大逆之罪,是誅殺九族的死罪。李斯為什麼要冒九族皆誅的危險發動沙丘之謀?理由只有一個,假如他不發動沙丘之謀,他的下場同樣是九族皆誅。

始皇帝一死,李斯為什麼就有九族皆誅之禍?很簡單,他幫助始皇帝發動了“焚書”一案,他幫助始皇帝誅殺了大量的政敵,屠殺了豪門貴族,甚至連諸子百家的弟子門徒們都難以倖免,試問他的仇敵有多少?公子扶蘇就是因為“焚書、坑儒”這兩個政治事件被始皇帝趕出了京城,他反對這種政治上的殺戮,他痛恨李斯的殘忍,一旦他繼位,李斯還有政治前途嗎?李斯失去了政治前途,他還有活命的機會?他的九族還能保住?左右都是死,李斯當然有理由行險一搏。

以趙高當時的地位和實力,根本無法撼動李斯,但趙高還是把李斯殺了,誅滅了他的九族,原因也可以推測到,李斯的政敵們為了報仇,幫助了趙高。

縱觀帝國十五年的歷史,李斯從統一之初的堅持郡縣制,到沙丘謀大逆,從他的人生軌跡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場場血腥的政治殺戮。

李斯是法家的代表,是中央集權制的堅定捍衛者,這沒有錯,但李斯更是一位寒門士卿,是一位標準的軍功貴族,他的政敵只有一個,那就是豪門貴族。由此可以推測到,這兩者之間的仇恨有多麼的深厚,根本不存在妥協的可能,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最終玉石俱焚,而帝國就在他們的“玉石俱焚”中分崩離析。

寶鼎昔日的盟友如今變成了國策變革的最大阻礙,這令他憤怒,讓他失望,甚至有些沮喪。

殺戮能解決問題嗎?從歷史經驗來看,這種殺戮只會帶來更大的仇恨,會讓被殺戮者變得更加瘋狂,甚至不惜以玉石俱焚來摧毀帝國。

帝國要殺他們,消滅他們,他們還會保護帝國,捍衛帝國?這不是笑話嘛。

在這個時代豪門貴族還是王國的中流砥柱,雖然寒門士卿崛起已經一百多年,而豪門貴族自諸侯國變法以來均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和壓制,但兩者的實力還是不可同日而語,即便是實行了二十等軍功爵制度的秦國,其寒門軍功貴族的整體實力還是無法和豪門貴族的整體實力相抗衡。

寶鼎實際上已經改變了歷史。按照原有的歷史軌跡,大秦的宗室和本土老秦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