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邊陲,看到的是廣袤而蠻荒的疆土,看到的是對中土財富垂涎三尺的北虜諸種,他的想法也就完全不一樣了。消極防禦肯定是錯誤的,大秦必須積極防禦,必須以攻代守,必須殺出長城之外,贏得南北戰爭,否則中土根本就沒有安寧之日,安居樂業長治久安更是白日做夢、痴心妄想。
寶鼎最終還是沒有忍住心裡的怒氣,一掌拍到了案几上,他想罵,但不知道罵誰好。
治理一個王國太難了,尤其處在這個大變革時代,不管是君王還是士卿,都看不到未來的路如何走,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哪一個不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戰戰兢兢的唯恐一失足成千古恨?
秦王政統一之後,當真不想與民休養?當真不知道與民休養對一個王國的長治久安意味著什麼?他難道不知道窮兵黷武將給中土帶來可怕的後果?
他知道,但他沒辦法,在中土剛剛統一百廢待興的時候,在中土歷盡數百年的戰亂終於可以停下來喘口氣的時候,匈奴人從大漠蜂擁而下,他只能傾盡國力去北伐,只能去修長城,開直道,一切都是為了中土的安危,都是想把這個襁褓中的帝國儲存下來,救活過來,為此他要集權於中央,要控制軍隊,要把中土的財富集中到一起。
只有集中中土所有的力量才能拯救中土,這是當時唯一的辦法。秦王政做到了,但中土的生產力有限,中土當時的條件太差,秦王政掏空了中土的血肉,帝國在他死後終於轟然傾覆。
其實,就算秦王政沒有死,是不是就沒有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的揭竿而起?就沒有六國貴族的瘋狂反抗?帝國已經被掏空了,國人的反抗是必然,只不過需要一個契機而已,這與誰在皇帝的位置上沒有任何關係。
看看當時的南征。王翦率軍渡江之後,是不是橫掃江東?楚國和其他各國的貴族後裔是不是都戰死在江東?如果他們都逃到了南嶺的南方,聯合百越人一起負隅頑抗,甚至不斷反攻江東、江南,秦國怎麼辦?當然只有繼續攻擊。
屠睢帶著五十萬大軍,分五路南下,難道僅僅就是為了開疆拓土,僅僅就是為了滿足秦王政的個人私慾?這顯然經不起推敲,最好的解釋也就是秦國為了集中力量對付匈奴人,為了避免陷入兩線作戰的窘境,不得不採取的一種戰略。
再看看當時老秦人和楚系貴族的沒落。統一後分封甚囂塵上,隗狀、王綰和馮劫這些公卿大臣顯然都支援分封功臣,但一旦分封了,貴族們各自忙於掠奪權力和財富,大秦哪來的力量去對抗匈奴人?南北戰爭還怎麼打?所以秦王政非常果斷,以雷霆手段把這些貴族統統趕出了朝堂,趕出了軍隊。
統一剛剛結束就大舉南征,但統率卻是屠睢、任囂、趙陀這些人,那麼王翦呢?王賁呢?蒙武呢?李信呢?這些功勳卓著的大將都在哪?秦王政為什麼不讓他們率軍南征?秦王政為什麼要放棄他們?為什麼要棄置不用?唯一的解釋就是這些人和秦王政政見不合,是秦王政在朝堂上的政治對手,秦王政不能用,也不敢用。五十萬大軍交給這些人,一旦他們以武力脅迫咸陽,秦王政怎麼辦?
南征尚未結束,北伐就開始了。秦王政為什麼要兩線作戰?肯定是沒辦法,北方邊疆的形勢已經到了不打不行的地步,否則他斷不至於傾盡國力,斷不至於以吸噬大秦國人的血肉為代價同時進行南征北伐,同時在兩線作戰。
北伐的統率是誰?是蒙恬,那些老將還是全部棄置不用。打下了河南,奪回了雲中,然後就是遷徙人口屯田,把幾道長城連為一體,期間還有一個大工程,那就是直道。
直道的修建肯定比北伐要早。直道肯定是為北方戰場而修建,先修到白于山、橫山,這樣就可以支撐秦軍殺進河南之地,佔據河套。然後直道繼續修,修到陰山腳下,又可以幫助秦軍佔據雲中,把匈奴人趕到陰山以北。
可以肯定的說,直道的修建就是為了北伐,並伴隨著北伐一起北上。直道在南北戰爭中的戰略意義太大了,但勞民傷財,而相比起來,南征北伐對國力的消耗更是驚人。
如果大秦的統一程序從滅韓開始,那麼統一大戰前後進行了十年。接著就是南征,南征前後有七八年。南征尚未結束,北伐又開始,北伐到大秦滅亡時尚未結束,前後大約有十年。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大秦帝國為什麼只有短短十五年的國運,為什麼十五年就崩潰了。大秦從統一大戰開始到崩潰的二十五年裡,一直在打仗,而且都是大規模的戰役,以當時大秦的國力,以當時中土的生產力,以統一後百廢待興的局面,大秦能支撐如此長期的大規模的戰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