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3 / 4)

曰:“此老生之常談。”

三國時,曹魏的侍中尚書何晏位高權重,風光無限。一天,他和朝中大臣鄧颺吃飽喝足後,閒著無聊,便派人把管輅召來替他們占卜。管輅,才思敏捷,通曉占卜術,在當時小有名氣。

何晏一見管輅,就大聲嚷道:“聽說你的占卜很靈驗,快替我算一卦,這幾天,我接連夢到有十來只綠豆蠅聚在鼻子上,怎麼也轟不走,這是什麼預兆?” 管輅想了一想,說:“這個夢不是祥兆啊。君侯您權傾朝野,勢力龐大,很多人都畏懼您的威嚴,卻極少有人對你感恩,你的夢按照卜術來測,也是個兇相啊。”他接著說:“夢中的綠豆蠅預示著有輕率狂徒正在伺機謀害您,要想逢凶化吉,消災避難,只有多效仿周公等大聖賢們,發善心,行善事,多以仁慈之心待人啊。”何晏對管輅的話頗為不悅,不耐煩地說:“我看你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所說的全是‘老生常談’。”

“老生常談”指老書生經常說的話。比喻人們聽慣了的沒有新鮮意思的話。

■ 樂不思蜀

典出晉裴松之的《漢晉春秋》為陳壽《三國志?蜀志?後主傳》作的注引: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四字篇 第十章(2)

司馬懿攻佔了蜀國,蜀漢宣告滅亡。做了42年的皇帝劉禪,全家被司馬懿押解到了洛陽。一天,司馬懿宴請劉禪,與宴的人都為蜀亡而傷心,而劉禪卻談笑自如。司馬懿見狀很是不解,對尚書令賈充說:“人沒有情義,怎麼能到這種地步?”賈充說:“要不是這樣,您怎麼能滅掉蜀漢呢。”

有一天,司馬文王問劉禪:“思念四川嗎?”劉禪說:“這裡很快樂,我不思念蜀國。”隨侍劉禪的郤正聽說後,就指點他說:“如果司馬昭再問起時,你應哭著回答說:‘先人的墳墓都葬在蜀地,我是沒有一天不想念的。’”等到後來司馬昭再次問他時,劉禪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話回答,說完還閉上眼睛,想裝出要哭的樣子。司馬昭於是說:“你的回答怎麼像是郤正的語氣呢?”劉禪聽了睜大眼望著司馬昭說:“是,正像您說的那樣。”左右的人都笑了。

“樂不思蜀”原意是劉禪安於逸樂不思亡國。後形容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含貶義。

■ 落井下石

典出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韓愈和柳宗元是我國兩位傑出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中,就有兩位。韓愈長柳宗元七歲,而柳宗元卻死在韓愈之前,只活了46歲。

韓愈是柳宗元的好朋友。柳宗元去世後,韓愈責無旁貸地寫下了《柳子厚墓誌銘》。韓愈在銘文中先概括了柳氏先世的事蹟,然後敘說柳宗元仕途的不幸和文學上的成就。當年柳宗元被貶柳州,劉禹錫也同時被貶往播州,當時播州新建,地處偏遠,生活艱辛,而劉禹錫還有高齡老母。於是,柳宗元不避罪上加罪的危險,上書朝廷,請求以柳州換播州。

對此,韓愈在銘文中指出“嗚呼!士窮乃見節義”。這是韓愈給柳宗元崇尚仁義,忠厚待友的崇高評價。接著,筆鋒一轉,開始描述小人的行徑。這些人平時和睦相處,稱兄道弟,一旦遇到蠅頭利益,便翻臉不認人,“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就如同看到要掉進井裡,不僅不去拉一把,反而把他擠下去,還往井裡扔石頭。

“落井下石”指看見別人掉進陷阱裡,不伸手救他,還往井下丟石頭。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擊、陷害。也作“落阱下石”。

■ 馬首是瞻

典出《左傳?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餘馬首是瞻。”

春秋時,魯襄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晉悼公聯合十二個諸侯國攻伐秦國。聯軍的指揮官是晉國的大將荀偃。聯軍到達秦國邊境涇水的時候,擔心過去後受到秦軍的伏擊,都不肯渡河。聯軍人心惶惶,畏縮不前。後來,由鄭、衛兩國帶頭,聯軍總算渡過了江。

晉悼公以為,十二國的聯軍殺到秦國邊境,秦國至少會求和。沒想到秦國已經瞭解聯軍心氣不一、步調不齊,已經嚴陣以待。荀偃對聯軍下令:“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餘馬首是瞻。”意思是,明天雞一叫就套好戰車,把水井填了,把把土灶平了,看我的馬頭行事。

荀偃的命令,受到一些諸侯的懷疑,魏軍首先撤軍了。魏國一撤,聯軍勢如雪崩,紛紛撤軍返回領地了,聯軍伐秦無果而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