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2 / 4)

是人生命的根本,養生治病的根本在於調氣。比如,《素問?舉痛論》說:“百病生於氣也”,而大醫孫思邈則說:“民散則國亡,氣竭則身死。”換言之,如果把身體比作國家,“氣”就是國民,無民不成國,所以養身首要就是調氣,調病也在於調氣。而神醫華佗也說:“其要穀神不死,守生養氣者也。”“谷”的意思是養,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若要延年益壽,就要靠養氣。

其次,《醫門法律?先哲格言》說:“人之生死由乎氣。”莊子也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也就是說,人能活多長,活得好不好等,都由“氣”說了算。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亡。

掌管我們生老病死的“氣”有兩種

那麼,“氣”到底是什麼,竟然能掌管我們的身體好壞與生死?

《黃帝內經》認為:掌管我們生老病死的“氣”分兩種,一種是自然界的六種氣候(外氣):風、寒、暑、溼、燥、火。當它們出現異常,侵襲人體時,就成為“害群之氣”,也稱之為“六邪”(六淫之氣);另一種是七情(內邪),指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當七情失調時,它們就會直接損害臟腑,使臟腑氣機逆亂、氣血失調,讓人生病。

外邪——失常的風、寒、暑、溼、燥、火

風、寒、暑、溼、燥、火是自然界的六種氣候,有自己正常的變化規律和限度,本來對於人體是無害的。不過,一旦氣候變化異常,比如春天天氣應該暖和起來,卻特別冷,連下暴雪;秋天本該秋高氣爽,卻過於溼熱;冬天應該很冷,卻是個暖冬……六氣就變成對人體有害的“邪氣”,威脅我們的健康。

對外邪要“避之有時”

首先,對於外邪之氣,要“避之有時”,春天提防風邪,夏天避開暑熱之氣,秋天滋陰潤燥氣,冬天穿得暖暖和和的,以抵禦寒邪。比如,《靈樞?天年》中,黃帝問大醫岐伯有人不能壽終而死的原因。岐伯回答,老是被風寒之氣侵擾,是人們早夭、不能活到天壽(120歲)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治病有方,健康長壽,就要善於避風寒等邪氣。

對六邪的調理,有很多我們“日用而不知”的方法。比如,夏天我們可以躲在蔭涼的地方來對抗暑熱;冬天冷了除了加衣服以外,屋裡還有暖氣可以抵抗寒冷。可暖氣也會使屋裡的空氣太乾燥,燥邪會使人生病,所以大家就買來加溼器,用溼來潤燥……利用風、寒、暑、溼、燥、火六邪間相生相剋、互相制衡的關係,我們就可以調適身體和外界的關係,讓自己少生病或不生病。

此外,中醫中有很多預防未病或治已病的簡、便、廉、易、驗(高效)的方法,我們也可以拿來“武裝”自己。比如,家裡放些植物調節室內氣場、練習一些增強體質的功法,或者吃某些藥食同源的食品。只要在生活中好好注意這些細節,我們哪裡用得著去四處求醫呢。

內邪——失調的喜、怒、憂、思、悲、恐、驚

一旦情緒失調,正常的七情就變成了損害我們五臟六腑的邪氣:過喜傷心,過怒傷肝,過思傷脾,過悲、過憂傷肺,過驚、過恐則傷腎。

人最大的疾病就是恐懼

對於內邪,也就是失調的“七情”,我們要平和處之,讓它們自然而發:該高興的時候要高興,該生氣的時候生氣,該停下來想想的時候就想想,該害怕的時候就害怕,該傷心的時候就傷心,只要適度就好。《黃帝內經》就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保持恬淡的心情,就算生了病很快也會好。

有時候,巧妙運用七情也可以治病養身。比如大家都知道怒傷肝,但對於那些平常活得壓抑的人,發怒卻能讓他們發洩出淤積在心裡的悶氣,散開平常解不開的“氣結”;悲傷肺,但對於長期低聲下氣的人,卻可以一哭解千愁……所以七情只要使用得當,就能成為我們的寶貝。明白這個,我們就會懂得:只要放下恐懼,病就好了一半。

。 想看書來

3。 驅邪氣,破心魔,惟佛道武藥

從第一天給人看病起,我就感覺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於是,我看病時儘可能採用最好的藥,力求在最快時間內把病人治好。剛開始時有一些效果,病人也多了,但病人的醫藥費卻增加了,負擔加重了。這讓我心裡很不安,於是多方蒐羅一些簡、便、廉、驗的藥物及治法,既方便病人在家診治和療養,又可防範疾病、衰老於未然。

不止藥草才是“藥”

有一次,我向一位前輩請教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