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首,取消美國在華治外法權,堅持把中國作為《普遍安全宣言》(即“四強宣言”)的簽字國等等,都是美國亞洲戰略把中國作為中心地位來考慮的結果。在緬甸問題上,美國認為:“如果緬甸失守,我方整個局勢包括澳大利亞在內,將面臨嚴重的危險。”'注:譚聖安:《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羅斯福政府的對華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論文集②》第112頁,國防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日軍一旦佔領緬甸,控制滇緬路,援華物資就難以運往中國,而中國抗戰就難以維持,這對美國的全球戰略是極為不利的。因此,美國積極贊助中國派兵入緬作戰。但英國卻認為美國這樣做是“犧牲英國而增進美國利益的努力'注:赫爾:《赫爾回憶錄》第2卷第1583頁,紐約1948年版。'。”從而反對中國軍隊進入緬甸,而強調只能在中緬邊境上佈防。英美兩國在緬甸問題上的截然相反的態度,使它們在遠東問題上的矛盾由此而產生,為後來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投下了陰影。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方面的抗日態度一直是積極的。
國民黨方面。1941年12月8日凌晨,當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的訊息後,蔣介石十分興奮,上午即在重慶緊急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委特別會議,並決定向美國提出建議,以美國為領導,成立中、美、英、蘇、荷、澳等國軍事同盟。當天下午,蔣介石分別接見了美、英、蘇三國駐華大使,一方面告知中國政府向日、德、意三國宣戰,另一方面將中國政府希望中、美、英、蘇、荷、加、新、澳等國成立聯合軍事同盟的建議,當面交給三國大使。9日,國民黨政府對日宣戰,強烈譴責日本的侵略行徑,宣戰書指出:“日本軍閥夙以征服亞洲,並獨霸太平洋為其國策,數年以來,中國不顧一切犧牲,繼續抗戰,其目的不僅所以保衛中國之獨立生存,實欲打破日本之侵略野心,維護國際公法,正義及人類福利和與世界和平,……中國為酷愛和平之民族,過去四年餘之神聖抗戰,原期侵略者之日本於遭受實際之懲創後,終能反省。在此時期,各友邦亦極端忍耐,冀其悔禍,俾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維持。不料殘忍成性之日本,執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諸友邦開釁,擴大其戰爭侵略行動,甘為破壞全人類和平與正義之戎首,逞其侵略無厭之野心,舉凡尊重信義之國家,鹹屬忍無可忍。茲特正式對日宣戰,昭告中外,所有的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注: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4卷第1冊,第227頁,商務印書館1957年版。'。”接著,國民黨政府又對德國和義大利兩國宣戰,廢止中德、中意之間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及有涉及之關係'注:納塔拉詹:《美國陰影籠罩印度》第36頁,世界知識出版社1954年版。'。
蔣介石認為,美日開戰,日本必敗,中國得救。隨著戰爭的發展,中國的戰略地位將會大大提高,美國基於它的全球戰略,決不會拋棄中國,只會不斷地加強對中國的援助和聯絡。鑑於這種分析,蔣介石採取“借棍打狗”的策略,把美國推到前臺,而他在太平洋戰爭一開始就採取單純防禦,儲存實力的方針,以積極參戰為名,向美國索取豐厚的援助,壯大國民黨的軍隊,以待抗戰結束後,去消滅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美國總統羅斯福儘管對蔣介石政權的貪汙腐敗、積極反共的情況大致有所瞭解,但他關心的是更大的問題,對蔣介石政權的種種醜行仍採取寬恕的態度。他認為,戰時中國戰略地位重要,可以牽制亞洲大陸上百萬的日軍,戰後美國有一個五億中國人的盟國,還可以抵制蘇聯在亞洲進行擴張的緩衝地帶,也將成為美國今後幾代人開闢一個龐大友好的貿易市場'注:《中國近代對外關係史資料選輯》,(1840~1949)第162~163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因此,當美國駐華大使高斯把蔣介石的建議帶回國後,羅斯福總統很快給蔣介石回電,同意其建議,美、中、英、蘇、荷五國在亞洲採取聯合軍事行動,由蔣介石負責在重慶召開五國聯合軍事會議。蘇聯、荷蘭因歐戰事緊,無暇東顧,拒絕參加會議和加入這個同盟。
中國共產黨方面。中共及其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力量,歷來對抗日的態度是堅決而徹底的。當日寇邁開“南進”步伐,驕橫不可一世,大有席捲全球之勢的時刻,中共中央1940年7月7日為紀念抗戰三週年發表了時局宣言。鮮明地指出:“中國是土地廣大,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的國家,決非阿比西尼亞與西班牙可比,更非荷蘭與比利時可比,亦非法國可比,而日本則